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毒
燥毒乃中醫術語,指由暴烈燥氣所化生之邪毒,性質峻烈,易耗傷津液,損及臟腑經絡。此概念源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所載:「太陰在泉,燥毒不生。」王冰注釋進一步闡明:「毒者,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為也。」意指燥毒為五行之氣偏亢,尤其是燥金之氣過盛所生之病邪,其性剽悍猛烈,與尋常燥邪有別。
燥毒之特性與致病特點
- 暴烈性
燥毒為「標盛暴烈之氣」,其勢迅猛,致病多見急症或重證。與一般燥邪之緩漸傷津不同,燥毒可迅速灼傷陰液,甚至直中臟腑,導致肺燥陰傷、腸枯便秘、皮膚皸裂出血等症。 - 耗陰傷絡
燥毒易侵襲肺、大腸、皮毛等與燥金相應之部位。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,燥毒犯肺可致乾咳無痰、咯血鼻衄;襲於腸道則見大便燥結如羊屎,甚則肛裂出血;客於肌表則皮膚乾燥瘙癢,甚則皸裂滲血。 - 與時令及體質相關
《素問》指出「太陰在泉」之年(土氣主令),燥毒受制而難生,反映燥毒之形成與歲運相關。臨床上,燥毒多見於秋令過燥或久旱無雨之時,或素體陰虛火旺者,內外燥熱相搏,化生毒邪。
燥毒與一般燥邪之異同
- 相同點:二者皆屬燥性,均表現為口鼻乾燥、津虧液少之症。
- 相異點:
- 程度:燥毒為燥之極,更具破壞性,常伴隨熱毒或瘀血徵象,如舌絳裂紋、脈弦急。
- 病機:普通燥邪多因外感秋燥或津液不足,而燥毒往往夾雜火、風等邪,形成「風燥火毒」或「燥瘀互結」之複雜病機。
古籍論述與臨床延伸
除《素問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燥極似火」,形容燥毒鬱久可化火生風;《溫病條辨》亦論及「燥氣化火,上攻清竅」,說明燥毒上擾可致頭目昏痛、目赤耳鳴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認為燥毒可深入血分,與瘀熱相搏,加重糖尿病、乾燥症候羣等慢性病之病理變化。
總結
燥毒為中醫病因學中特殊之邪氣,強調其暴烈與毒性,臨床辨治需注重清潤解毒、涼血滋陰,如選用甘寒潤燥之品結合解毒藥物,以針對其「標盛暴烈」之性。理解燥毒之深層病機,有助於辨析複雜燥證,提升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