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瘑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瘑瘡
燥瘑瘡為中醫皮膚病證名,是指瘑瘡病證中皮損表現為乾燥、肥厚,或有裂口,而無明顯糜爛、滲液,病程纏綿難癒者。此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五》,屬瘑瘡的一種變證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燥瘑瘡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血虛風燥:久病耗傷陰血,或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肌膚失養,風燥之邪外襲,鬱於皮毛之間,致使皮膚乾裂、粗糙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內傷,肝氣鬱結,血行不暢,肌膚失於濡潤,日久則皮膚厚硬,甚則皸裂。
- 津液不足:燥邪外犯,或熱病傷津,使肌膚失去濡養,導致皮損乾燥裂痛。
- 濕濁久鬱化燥:原患濕瘑瘡,濕濁久鬱於肌膚,傷津耗液,日久轉化為燥證。
臨床表現
燥瘑瘡的主要症狀特徵為:
- 皮損特徵:皮膚乾燥粗糙,局部增厚如苔蘚樣變,或伴有裂紋,表面可有輕微鱗屑。
- 顏色特徵:皮損多呈淡紅色或暗褐色,邊緣可略見浸潤性硬結。
- 疼痛搔癢:因皮膚皸裂,活動時可有牽扯痛,夜間搔癢較甚。
- 病勢緩慢:病程綿長,反覆發作,纏綿難癒。
治療原則
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理論,燥瘑瘡的治法以養血潤燥、活血化瘀、祛風止癢為主,具體治療方式如下:
-
內治法
- 血虛風燥證:方選當歸飲子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以養血潤燥、祛風止癢。
- 氣滯血瘀證:選用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,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。
- 津枯陰虧證:可用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合四物湯,滋陰潤燥,養血潤膚。
-
外治法
- 選用潤膚膏(如紫歸油、潤肌膏)塗抹患處,以潤澤肌膚、緩解皸裂。
- 若皮損肥厚明顯,可配合青黛膏或潤燥止癢軟膏外敷,以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。
古籍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論述瘑瘡時,雖未詳盡闡明燥瘑瘡的具體治法,但已指出其與濕瘑瘡的不同在於「乾燥不流濕」。後世醫家如陳實功在《外科正宗》中進一步補充,認為此證「血燥難痊」,強調養血潤膚的重要性。現代中醫臨床亦多參考此類理論進行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