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瘑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燥瘑瘡

燥瘑瘡是一種中醫名詞,指皮損乾燥、肥厚,有裂口而無糜爛、滲液,病程緩慢的瘑瘡類型。瘑瘡又名瘑癤,多發於頭面、頸項、四肢等處。瘑瘡的特點是皮損初起為紅色小丘疹,逐漸變為膿皰,破潰後形成潰瘍,邊緣隆起,底部有黃色膿液,周圍有紅暈,常伴有疼痛、灼熱感。

燥瘑瘡的病因主要與風熱外感、脾胃虛弱有關。風熱之邪侵襲肌膚,可導致瘑瘡的發生;脾胃虛弱,則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可加重瘑瘡症狀。

治療燥瘑瘡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以使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大青葉煎水外洗;也可以使用清熱燥濕的中藥如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內服。

預防燥瘑瘡的方法包括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澡、勤換衣;避免接觸不潔物品;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;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如果出現瘑瘡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