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火喘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火喘逆
病因病機
《症因脈治·喘症論》指出:「燥火喘逆之因,萬物者,莫燥乎火。」燥火之邪易耗傷陰液,致使肺金失潤,氣機上逆。根據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」及「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」之論,燥火灼肺,肺失肅降,呼吸急促而為喘;肺津虧損,則痰少質黏、咯吐艱難。此外,陽明燥金與肺相表裏,燥熱內結大腸,可加重肺氣不降,形成上下同病之勢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呼吸系統:喘咳氣逆,痰少質黏難咯。
- 熱象:身熱煩躁,面赤唇焦,口渴引冷。
- 二便:小便短赤澀痛,大便乾結。
- 舌脈:舌紅少津,苔黃或乾裂;脈象多見數大或滑數,反映燥熱內熾。
證候分析
燥火喘逆屬實熱證,其病位以肺為主,涉及大腸。肺為嬌臟,燥火燔灼,肺葉枯焦,宣肅失職,故見氣逆而喘;熱盛津傷,故痰少而黏;肺熱下移大腸,則腑氣不通;肺胃熱熾,津液外灼,故口渴身熱。此證與單純「痰喘」或「虛喘」不同,當從燥熱辨治。
治法方藥
以「清肺潤燥,瀉火平逆」為總則,依兼證加減:
- 燥火偏肺:用《症因脈治》栝蔞根湯(天花粉、麥冬等)或知母甘桔湯,清肺生津、降氣平喘。
- 熱熾氣分:若脈大洪數、渴引冷水,屬陽明氣分熱盛,宜人參白虎湯合益元散,益氣生津、清透燥熱。
- 腑實熱結:兼大便秘結、腹滿者,投涼膈散(大黃、梔子、連翹等),瀉火通腑,以助肺氣下行。
鑑別診斷
- 火喘:泛指火熱所致氣喘,未必兼燥,可見痰黃稠、身熱汗出。
- 熱喘:廣義之熱邪犯肺,包括暑熱、濕熱等多種證型。
- 陰虛喘:虛證,見乾咳少痰、潮熱盜汗,脈細數,與燥火喘逆之實熱有別。
古籍佐證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提及「燥傷金臟,咳逆氣促」,強調潤燥清火;《醫宗金鑑》亦載「燥火刑金」之喘,主用甘寒滋液。此證常見於秋燥時令或素體陰虛陽盛者,臨床須辨明燥與火之孰輕孰重,方能精准遣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