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火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火腹痛,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燥熱邪氣侵襲人體,耗傷津液,導致氣機鬱滯不暢而引發之腹痛。其病因病機與外感燥熱或內生燥火密切相關,屬熱證、實證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燥熱:秋季燥邪當令,若燥邪化熱,或兼感暑熱之氣,邪氣乘襲人體,易耗傷陰津,使腸道失潤,氣機壅滯而發為腹痛。
- 內生燥火:因情志鬱結、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或素體陰虛陽亢,致使內熱熾盛,灼津成燥,腑氣不通,發為腹痛。
臨床表現
主症特徵為 滿腹刺痛,痛勢劇烈而遊走,常見以下伴隨症狀:
- 熱象顯著:身熱煩躁,口渴喜冷飲,面赤唇焦。
- 脅肋攻注:氣機不暢,痛引脅肋,甚則輾轉難安。
- 津虧失潤:小便短黃赤澀,大便乾結或秘結不通。
- 神志不安:煩躁不寐,夜臥盜汗,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弦數或洪大。
辨證要點
- 燥熱傷津:以口乾咽燥、便結溲赤為辨證核心。
- 氣機鬱滯:腹痛兼見脹滿、攻竄,與肝鬱相關者多伴脅痛。
- 熱鬱化火:若熱毒壅盛,可現目黃、溺赤如茶,提示熱熾膽腑。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 清熱潤燥、調氣止痛 為主,依病情輕重及兼證配伍:
-
基礎方劑
- 芍藥黃連湯(《症因脈治》):白芍、黃連、甘草,清熱柔肝,緩急止痛,適用于燥熱初傷、腹痛隱隱者。
- 葛根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化裁):葛根、石膏、知母、黃芩,解肌清熱生津,治燥熱熾盛而兼表證者。
-
隨證加減
- 脅痛明顯:用 柴胡清肝飲(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生地),疏肝瀉火,止痛。
- 濕熱下注:症見小便赤澀、小腹灼痛,選 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車前子、澤瀉),清利肝膽濕熱。
- 腑實便結:以 四順飲(大黃、甘草、梔子、黃芩)合 《本事》涼膈散,通腑泄熱,導火下行。
- 津傷甚者:加玄參、麥冬、生地,滋陰增液以潤燥通便。
相關鑑別
- 寒邪腹痛:痛勢綿綿,得溫則減,口不渴,脈沉遲,與燥火之熱象迥異。
- 氣滯腹痛:以脹痛為主,痛無定處,噯氣後舒,無明顯燥熱傷津之徵。
燥火腹痛一證,臨床須詳辨燥與熱之孰輕孰重,津傷與氣滯之兼夾,方能精準用藥,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