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火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燥火痢

燥火痢為痢疾之一證型,首見於清代醫家吳本立所著《痢證匯參》卷二,又稱「燥熱痢」。此證屬中醫痢疾病證範疇,多因外感燥熱邪氣,或內傷飲食積熱,致使熱邪熾盛,灼傷腸道血絡,耗傷津液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燥熱內蘊,腸道失潤,氣血瘀滯,傳導失司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燥熱:風燥熱邪侵襲人體,內迫陽明,燥熱與腸道氣血相搏,化火傷津,血敗肉腐而成痢。
  2. 飲食積熱:過食辛燥炙煿之品,或飲酒無度,助熱生燥,熱毒內蘊,下注大腸,燔灼血絡而發病。
  3. 陰虛燥結:素體陰虛,津液不足,復感熱邪,燥火相合,傷及腸道,導致痢下赤白黏稠,或純下鮮血。

燥火痢病程多為急性,甚者熱毒熾盛,可迅速傷陰動血,若失治誤治,恐致陰津枯涸,或熱極生風,變生危候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下痢特徵:痢下赤白相兼,或純赤如豬肝色,質黏稠,臭穢難聞,肛門灼熱疼痛。
  2. 全身症狀:發熱口渴,心煩躁擾,尿赤短少,或兼頭痛身熱,舌紅絳、苔黃燥,脈數疾或洪大。
  3. 伴隨證候:若燥熱熾盛,可見譫語神昏;若熱傷血絡,則見下血如注;若陰液耗傷,則口唇乾裂,皮膚枯燥。

治療原則

治當清熱瀉火、涼血潤燥為主,兼以調氣行血。

  1. 清熱涼血: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苦寒之品清瀉腸火;生地、丹皮、赤芍涼血和營。
  2. 潤燥生津:玄參、麥冬、天花粉滋陰潤燥,以防熱邪耗傷陰液。
  3. 調氣行血:當歸、白芍和血止痛;木香、檳榔調氣導滯,使「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」。
  4. 急下存陰:若燥火結滯甚者,可佐大黃、芒硝通腑瀉熱,急下以存陰津。

代表方劑

  • 芍藥湯加減:適用於燥火痢初起,熱毒熾盛未傷陰者,方中重用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配當歸、芍藥和血止痛。
  • 白頭翁湯合增液湯:若熱毒深重,陰液已傷,可加減白頭翁湯清熱涼血,合增液湯(玄參、麥冬、生地)滋陰潤燥。
  • 犀角地黃湯:若見熱入營血,痢下紫黑,神昏譫語,當清營涼血,解毒開竅。

古籍記載

《痢證匯參》指出燥火痢乃「熱毒內攻,血絡受灼」所致,治法首重「瀉火涼血,潤燥和營」。其病勢急迫,需及時辨治,以防熱毒內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