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火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火嘔吐
燥火嘔吐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肺胃蘊熱,復感燥邪,以致氣機逆亂、胃失和降而引發的嘔吐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二,描述其特徵為「喘逆嘔吐,吐則氣急,嘔少難出,口唇乾燥,煩渴引飲」,屬外感燥熱與內火相兼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內在因素:多因平素肺胃積熱,或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致使陰津耗傷,內熱熾盛。
- 外在誘因:秋令燥邪當令,或久旱無雨,燥氣盛行,外燥引動內熱,燥火相搏,上攻於胃,胃氣上逆而發為嘔吐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嘔吐時氣息急促,嘔吐物量少黏稠,難以吐出,伴有口唇乾裂、咽喉乾燥。
- 兼症:心煩口渴,喜冷飲,或見微熱、小便短赤,舌質紅而少津,苔薄黃或燥。
- 脈象:脈多浮數(表熱未解)或數大(裡熱亢盛)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潤燥、和胃降逆為主,依病勢輕重選方:
- 清燥湯:適用於燥熱傷肺胃,兼氣陰兩傷者,方中黃芩、麥冬清熱生津,陳皮理氣和胃。
- 葛根石膏湯:針對燥火熾盛,見高熱煩渴者,以石膏清胃火,葛根生津止嘔。
- 門冬知母湯:偏重陰虛燥熱,以天門冬、知母滋陰降火,佐以枇杷葉降逆止嘔。
古籍佐證
《症因脈治》強調此證「由燥火內攻,胃液受劫」,治療需兼顧瀉火與潤燥,避免純用苦寒而加重陰傷。後世醫家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亦補充,秋燥致病須分溫燥、涼燥,而燥火嘔吐屬溫燥化火,宜甘寒柔潤佐以辛涼透解。
辨證注意
需與「胃火嘔吐」、「陰虛嘔吐」鑒別:
- 胃火嘔吐:純見實熱(嘔吐劇烈、口臭便秘),無燥象。
- 陰虛嘔吐:以乾嘔、舌紅無苔為主,少見外燥誘因。
此證多見於素體陽盛或秋燥時節,臨床需細審燥熱互結之程度,靈活調配清潤與降逆之品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