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火三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燥火三消

病證名,又稱風消,出自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「燥火三消之症,即風消也。」此證因燥熱火邪耗傷陰津所致,屬消渴病範疇,依據病位分為上、中、下三消,表現及治法各異。

病因病機

燥火三消之成因,多由外感燥邪化火,或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,致肺胃陰傷,燥熱內蘊,進而累及下焦。燥火灼津,陰液耗損,臟腑失濡,故見多飲、多食、多尿而形體消瘦。

證候分類與治法

  1. 上消(燥火傷肺)

    • 證候:口渴引飲不止,咽喉乾燥,唇口開裂,煩躁不安,舌紅少津,脈洪數。
    • 病機: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。燥火犯肺,津液不布,故口渴甚;肺熱上燔,則唇裂煩躁。
    • 治法:清燥潤肺,生津止渴。
    • 方藥石膏知母湯加乾葛(石膏、知母清瀉肺胃之火;葛根升津止渴)。
  2. 中消(燥火傷胃)

    • 證候:多食易飢,形體消瘦,大便乾結,小便黃赤,舌苔黃燥,脈滑實有力。
    • 病機:胃為陽土,燥火內灼,胃熱殺穀,故消穀善饑;津虧失濡,則形瘦便結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滋陰保津。
    • 方藥人參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清胃熱;人參益氣生津;粳米、甘草和中)。
  3. 下消(燥火傷小腸、膀胱)

    • 證候:小便頻數,量多混濁如膏脂,口乾腰痠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燥火下劫腎陰,腎失固攝,津液直趨膀胱,故尿頻如膏;陰虛內熱,則腰痠舌紅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分清泌濁。
    • 方藥益元散(滑石、甘草清熱利濕)合導赤各半湯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清心火,利小便)。

與相關證候之鑑別

  • 風消:多因情志鬱結,肝火灼肺而成,與燥火三消均見形瘦,然風消更兼脅痛、氣逆,治宜疏肝清火。
  • 消渴:泛指多飲、多食、多尿之病,燥火三消屬其證型之一,而消渴另有氣虛、陰陽兩虛等證,需辨證施治。

臨床要點

燥火三消以燥熱傷陰為核心,治當清熱潤燥為主,兼顧養陰生津。上消重肺、中消重胃、下消重腎,然三消常相互傳變,需整體調治,避免陰竭陽脫之變。古籍《醫學心悟》亦強調:「治消渴者,清其火而滋其陰,則渴自止。」

(本文基於中醫理論及古籍論述,未提及現代醫學觀點或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