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火身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燥火身腫

病證名,出自《症因脈治》卷三,屬中醫水腫病證範疇,主要由燥熱之邪灼傷肺金,導致氣化失常、水液代謝障礙而成。其特徵為身面浮腫,伴隨燥熱傷津之象,與一般水腫病因病機有別,臨床需詳辨。

症候表現
主要見喘促氣急、兩脅刺痛、身面浮腫,煩躁不得臥,唇口乾燥,小便赤澀。此症與明代醫家王綸(節齋)所述「先喘後腫」之證相似,亦呼應劉河間(劉完素)「燥傷肺氣」之論。蓋因燥邪耗傷肺陰,肺失宣降,水道不調,水濕泛溢肌表而成腫。

病因病機
發病多因時令燥熱,或素體陰虛,燥火亢盛,上刑肺金。肺為水之上源,主通調水道,燥熱內灼則肺氣壅滯,津液化生不足,清肅之令不行,水液不得下輸膀胱,反停聚肌腠,發為浮腫。此外,燥火內擾,灼傷津液,故見口乾尿赤;肺氣上逆,則喘促脅痛。

脈象與辨證
脈象可見浮數或沉數,浮數為燥熱客表,沉數則示熱鬱於裏。此證需與「濕腫」、「風水」等鑑別:濕腫多伴身重、苔膩;風水則兼表證,起病急驟。燥火身腫以燥熱傷陰為本,腫勢未必劇烈,然津虧之象明顯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燥瀉火、潤肺利水為主,忌用辛溫發汗或溫燥滲利,以免重傷陰液。

  1. 竹葉白虎湯:清肺胃燥熱,適用于煩渴、脈洪大者。
  2. 清涼飲子(《症因脈治》方):甘寒養陰,清熱生津,兼利水濕。
  3. 石膏瀉白散:瀉白散加石膏,增強清肺瀉火之效,對喘促痰黏者尤宜。

相關典籍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「飲入于胃,游溢精氣,上輸于脾,脾氣散精,上歸于肺,通調水道」,闡明肺脾於水液代謝之協同作用。本證即因燥熱阻滯此一通路,故治需注重肺氣之宣降。後世《醫學入門》亦強調「燥勝則乾」,治法當以甘涼滋潤為主軸,佐以輕清宣透,復其治節之能。

名詞關聯
本證與「肺燥水停」、「金燥水竭」等機理相關,可參閱《證治匯補》對燥證之論述,或結合「水腫」、「身腫」等條目,進一步辨析外感與內傷致腫之異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