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火眩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火眩暈
病證名,屬眩暈之一,因歲運加臨或時令邪氣侵襲所致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燥熱化火,上擾清竅」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燥火:逢燥金司天之歲,或秋令燥氣當權,燥邪從口鼻皮毛而入,郁而化熱,耗傷津液,火性上炎,擾及頭目清空之竅。
- 內傷陰虛:素體陰虧,或久病傷陰,津液不足,虛火內生,兼夾外燥,兩相煽動,發為眩暈。
- 經絡氣逆:足厥陰肝經環繞目系,燥火灼肝,肝陽躁動,氣血逆亂,上沖巔頂,致目眩頭旋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頭目昏眩,視物旋轉,甚則站立不穩,伴身熱躁擾。
- 兼症:口渴引飲,夜寐不寧,小便短赤澀痛,舌紅少津,苔薄黃或燥裂,脈象弦數或洪大躁疾。
- 特徵:症狀多於乾燥季節加重,或因情緒波動、勞累誘發。
治則治法
以「清熱潤燥、平肝息風」為總綱,分證施治:
- 肝經燥火
- 證候:眩暈伴目赤口苦,脅脹煩悶。
- 方藥:柴胡清肝飲(《症因脈治》)加減,主以柴胡、黃芩清泄肝火;佐以生地、當歸滋陰柔肝。
- 肺燥熱熾
- 證候:咳嗽咽乾,痰少黏稠,頭暈耳鳴。
- 方藥:清肺湯(《醫宗金鑒》)合桑杏湯,重用桑白皮、杏仁宣肺潤燥,石膏、知母清肺瀉火。
- 氣陰兩傷
- 證候:身熱多汗,氣短神疲,眩暈日久。
- 方藥: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化裁,以竹葉、石膏清余熱,人參、麥冬益氣生津。
配伍要點
- 潤燥相須:如玄參、麥冬滋陰制火,配合黃連、梔子直折火勢。
- 升降並調:酌加菊花、鉤藤平肝降逆,佐以升麻、薄荷輕清宣透,使火郁發之。
古籍論述
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燥火眩暈,脈必躁疾,治當責之陽明、厥陰。」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云:「燥火上乘,風木內動,非清潤不足以熄其焰。」
此證與「痰濕眩暈」「氣虛眩暈」有別,關鍵在於燥熱傷津之象顯著,臨床須詳辨脈證,不可混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