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得氣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得氣,中醫名詞

得氣是針灸治療中的重要環節,也是針灸療效的關鍵所在。它主要指的是醫生在針刺時所感受到的沉緊等壓力感。根據《靈樞.終始》所述,醫生在針刺時若能堅守、謹慎,就可以得到氣。《醫學入門》也指出,若針下感覺沉重脹滿,表示氣已到位,而若患者感到痛則為實,感到酸則為虛。而若針下感覺輕浮虛活,則表示氣尚未到位。

得氣與療效密切相關。歷代針灸醫家十分重視針刺的得氣,認為只有當氣到位時,針灸治療纔能有效。這也被記載在《靈樞.九針十二原》中,認為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。如果未能得氣,則需採取候氣或催氣的方法來促使氣的到位。近代更將醫生持針的沉緊感覺與患者所產生的酸、麻、重、脹或觸電樣反應結合,稱為針刺感應。詳見該條。

此外,得氣還涉及藥物治療與天時氣候等的結合,以及與人體氣化的相關性。根據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,少陰之主應先甘後減,並佐以所利、資以所生,這樣才能算作得氣。

得氣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針下沉緊、脹滿、痠麻、重墜、發熱、發涼、氣動、氣行、氣透、氣至、氣散等。其產生與多種因素相關,如針刺手法的正確與否、針刺部位的選擇、針刺的深淺、速度、角度、時間,以及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等。

得氣的臨床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

  1. 得氣是針灸治療的必要條件。只有針刺得氣後,才能發揮針灸的治療作用。
  2. 得氣是針灸治療的關鍵環節。針刺得氣後,才能將針刺的治療作用發揮到最大程度。
  3. 得氣是針灸治療的標誌。針刺得氣後,患者的症狀會明顯緩解或消失。

至於得氣的產生機制,目前尚未完全清楚。根據現有的認識,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:

  1. 針刺刺激使局部組織產生微循環的改變,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動,從而改善局部的營養和代謝,調整局部的神經、肌肉、血管等組織,產生得氣的感覺。
  2. 針刺刺激使局部神經末梢興奮,衝動經由神經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,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,從而產生得氣的感覺。
  3. 針刺刺激使局部經絡和穴位調整,促進氣血疏通,產生得氣的感覺。

總之,得氣是針灸治療的重要環節,同時也是針灸療效的關鍵所在。針灸醫生在臨床實踐中應重視得氣,瞭解得氣的相關表現,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選擇適合的針刺手法,從而提高針灸治療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