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得氣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得氣

概念溯源

"得氣"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是中醫針灸治療中的核心概念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明確指出:"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",強調得氣與針灸療效的直接關聯性。此概念包含兩個層面:一為醫者手下之氣感,二為患者之體感反應。

醫者氣感

《靈樞·終始》描述:"堅拒勿出,謹守勿內,是謂得氣",明代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闡釋:"如針下沈重脹滿者,為氣已至,若患人覺痛則為實,覺酸則為虛。如針下輕浮虛活者,氣猶未至"。醫者持針時所感知的沈緊、滯澀或吸針感,是判斷得氣與否的重要依據。這種手感變化反映經氣已至針下,與穴位產生互動。

患者反應

患者於針刺部位常見的得氣反應包括:

  • 酸感:多見於虛證,反映經氣不足
  • 麻感:提示氣血運行開始通暢
  • 重感:氣至病所的表現
  • 脹感:多見於氣滯情況
  • 觸電樣傳導:顯示經氣循經傳導

氣至與療效

歷代醫家視得氣為針灸取效的關鍵。《標幽賦》云:"氣速至而速效,氣遲至而不治",強調得氣速度與療效的關係。臨床觀察顯示,得氣明顯者往往療效更佳,特別是當氣感能循經傳導至病所時,效果尤為顯著。

未得氣處理

當針刺未得氣時,傳統處理方法包括:

  • 候氣法:留針靜待經氣來復
  • 催氣法:運用提插、捻轉等手法激發經氣
  • 溫針法:借艾灸溫熱之力助氣運行
  • 循按法:沿經循按以引導經氣

藥療得氣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出另一層面的得氣概念:"少陰之主,先甘後減,……佐以所利,資以所生,是謂得氣"。此指藥物治療需符合:

  1. 天時氣候特性
  2. 人體氣化規律
  3. 標本緩急原則
  4. 五行生剋關係

理論基礎

得氣現象的產生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。當針刺正確穴位,激發經氣運行,通過經絡的聯絡作用,使氣至病所,從而達到調整陰陽、疏通經絡的治療目的。現代研究認為,得氣反應可能與神經傳導、局部組織反應及內源性物質釋放等機制有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