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燥劑乃中醫方劑學「十劑」分類之一,專司祛除濕邪之效。其運用根基於《神農本草經》「燥可去濕」之理論,透過藥物之燥性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異常,臨床主要針對濕濁內停或寒濕困脾等病機。

藥物配伍原理
燥劑組成可分三類:

  1. 辛溫燥濕藥:如蒼朮、厚朴、半夏等,取其辛開苦降之性,溫化中焦濕濁,《傷寒論》平胃散即為代表,適用於脾失健運所致脘悶苔膩。
  2. 苦寒燥濕藥: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苦寒之品,依「火能勝濕」之理,清熱兼燥濕,如《溫病條辨》甘露消毒丹治濕熱交蒸之黃疸。
  3. 溫陽化濕藥:附子、乾薑、胡椒等大熱藥物,藉助命門之火蒸騰水濕,用於陰寒內盛之痰飲水肿,實踐《內經》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之旨。

經典方劑示例

  • 二妙散(《丹溪心法》):黃柏配蒼朮,形成苦寒與辛溫相須,濕熱下注之足膝腫痛甚效。
  • 藿香正氣散:藿香、紫蘇等芳香燥濕,佐以白朮健脾,體現「治濕不理脾,非其治也」之則。
  • 實脾飲:附子、茯苓同用,溫腎利水並行,展現「濕為陰邪,非溫不化」的治療思想。

燥劑與六淫關係
濕邪有內外之別,外濕多配解表藥如羌活,內濕常伍行氣藥如陳皮。另須注意「燥」與「潤」的對立統一,如李東垣治濕熱傷陰之痿證,在黃柏基礎上加知母防燥烈太過,暗合「壯水之主以制陽光」之妙。

歷代醫家發揮
清代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創「分消走泄」法,在用茯苓皮、大腹皮等淡滲藥時,佐以苦燥之黃連,深化三焦濕熱治法;而王孟英治暑濕挾痰,善用黃連配半夏,苦燥辛開並舉,拓展燥劑在溫病中的應用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