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燥瘕

燥瘕為中醫婦科八瘕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八》。此病多因女子於暑月行經期間,過度勞累,或情志不遂、大怒氣結,導致經脈攣急,氣血鬱滯,內結不散而成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肝氣鬱結,兼夾瘀血內阻,久則耗傷陰血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
臨床表現
燥瘕之症,患者自覺腹中有物,形如半杯倒扣,游移不定。疼痛牽引兩脅,上衝心胸而煩悶,呼吸不暢,難以深息。雙足酸軟無力,肌肉萎瘦,久站則痛劇。伴有遺尿、失精、大便乾結、夜間盜汗等症。病情嚴重者,可妨礙飲食,食後易嘔。此皆因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,久病及腎,下元不固所致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鬱氣滯,瘀血內結
    治宜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。

    • 方藥:可選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方,以川大黃通腑逐瘀,乾姜溫中散結,黃連清熱燥濕,雞內金消積化滯,桂心溫通經脈,(庶^蟲)蟲破血逐瘀,厚朴行氣寬中,郁李仁潤腸通便。諸藥合用,共奏理氣活血、散結消瘕之效。
    • 用法:上藥共研細末,每服三錢,以米飲或溫酒送服。
  2. 血虛兼瘀
    若病久陰血耗傷,見面色萎黃、唇甲色淡,可參《類證治裁》之法,以加味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,加桃仁、紅花、香附等)養血活血,佐以行氣化瘀。

相關中醫理論

  • 八瘕溯源:八瘕之名,源自《諸病源候論》,包括黃瘕、青瘕、燥瘕等,皆與婦人經期、產後調攝失當相關,病位在胞脈,涉及肝、脾、腎三臟。
  • 燥與津液:燥瘕雖以「燥」為名,實非單純津虧,而是氣滯血瘀化燥,屬「因實致燥」。治當以通為補,不可妄投滋膩,恐增其壅滯。

此病現代臨床較為少見,然其辨證思路對婦科癥積(如子宮內膜異位症、慢性盆腔炎)仍有參考價值,唯需結合具體脈證,靈活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