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燥結

燥結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體內津液虧損、胃腸乾燥所致之大便秘結。其成因多與熱邪傷津、陰虛內熱,或久病耗損陰液有關,致使腸道失於濡潤,傳導不利而燥屎內停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大便乾硬難解,數日一行,伴有口乾咽燥、小便短赤、舌質紅絳、苔黃乾燥或焦裂,脈象多見數而有力或細澀。若熱結嚴重,或兼見腹脹滿痛、拒按,甚則潮熱譫語,此屬陽明腑實之證,為燥結之重者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「大腸主津」,若陰液不足或熱盛傷津,腸道失去潤澤,則糟粕停聚,形成燥屎。此證與「陽明病」之燥實證相關,亦常見於溫病熱入中焦,津液被灼之階段。《溫病條辨》指出:「燥結甚者,間服增液承氣」,強調津虧與熱結並存時,需兼顧滋陰與通下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滋陰增液,潤腸通便
    適用於陰虛為主,熱象不劇者,症見大便乾結如羊糞、口唇乾裂。方用增液湯(玄參、麥冬、生地),以「增水行舟」之法,滋養腸道陰液。
  2. 洩熱通腑,軟堅潤燥
    若燥熱內結較甚,見腹滿硬痛、苔黃燥裂,宜選增液承氣湯(增液湯加大黃、芒硝),既滋陰又攻下,標本兼治。若熱結旁流,可參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氣秘:因氣機鬱滯所致,排便不暢但糞質未必乾硬,伴胸脅脹滿,治宜行氣導滯。
  • 冷秘:陽虛寒凝導致,大便艱澀、四肢不溫,需溫陽通便。
  • 血虛便秘:見於產後或失血者,糞乾伴面色蒼白,當養血潤燥。

燥結之證,須辨虛實主次。溫病過程中尤當警惕「陰傷燥結」與「腑實熱結」並見之險候,用藥需權衡攻補,避免過下傷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