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痙
燥痙,又稱燥氣致痙,屬中醫兒科痙病範疇,首載於清代吳鞠通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。此證乃外感燥熱之邪或內傷陰液,導致津液耗傷,筋脈失養而發為痙證之病症。
病因病機
本證主要因燥熱熾盛,耗傷陰津所致,常見於溫熱病過程中,其病機關鍵為:
- 外感燥邪:秋季燥令當行,或久晴無雨,燥熱之氣侵襲人體,尤易傷及肺金
- 熱極化燥:溫病過程中,熱邪入裡化燥,消灼陰液
- 陰虛內燥:素體陰虛,或汗、吐、下過度,陰液虧耗,虛熱內生
- 津傷風動:津液枯涸,不能濡養筋脈,肝風內動而發痙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言:"諸燥狂越,皆屬於火",說明燥與火熱關係密切,而燥極則可生風致痙。
臨床表現
燥痙主要症狀包括:
- 高熱不退:體溫升高,久稽不退,多伴面赤
- 抽搐痙攣:四肢抽搐,項背強急,甚則角弓反張
- 津傷之象:口燥咽乾,唇焦裂,口渴引飲
- 二便異常:大便乾結如羊屎,小便短赤
- 皮膚乾燥:皮膚不潤,彈性減退,或見皺褶
此類患兒常見舌質紅絳,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,脈象多見弦數或細數。
證候分析
從臟腑經絡論:
- 肺胃燥熱:燥熱上灼肺金,中傷胃陰,故見高熱、口渴
- 肝腎陰傷:津液耗損,下劫肝腎之陰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
- 陽明燥結:燥熱內結陽明,腑氣不通,故見便秘
此證屬本虛標實,以陰津虧虛為本,燥熱風動為標。與其他痙證相比,燥痙尤以津傷症狀明顯為特徵。
治療原則
本證治療當遵循"治燥必用甘潤"之法,主以辛涼甘潤,輔以熄風止痙。
主方
- 白虎湯合增液湯加減
- 白虎湯清陽明氣分之熱
- 增液湯(玄參、麥冬、生地)滋陰潤燥
- 熱極生風者可加鉤藤、羚羊角以涼肝熄風
- 腑實嚴重者可合調胃承氣湯輕下之
用藥思路
- 清熱保津:知母、石膏
- 滋陰潤燥:天麥冬、鮮石斛
- 柔肝熄風:白芍、阿膠
- 通腑瀉熱:大黃、芒硝(中病即止)
變證與兼證
- 燥熱挾痰:兼見喉中痰鳴,可加瓜蔞、貝母
- 氣陰兩傷:見神疲氣短,可加西洋參、五味子
- 熱入營血:見斑疹隱隱,宜合清營湯
- 虛風內動:抽搐綿綿不休,可用三甲復脈湯
預防調護
從中醫養生角度:
- 燥令時節宜少食辛燥,多進甘涼濡潤之品
- 熱病過程中當及時保津,防微杜漸
- 小兒發熱時不可過汗,免傷陰液
本證預後與津液存亡密切相關,故古云"存一份津液,便有一份生機"。
燥痙一證,多見於小兒,因其"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"之體質特點,更易因熱化燥,臨床須把握燥、熱、風、痙四者關係,方能準確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