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燥痙,病證名。出《溫病條辨.解兒難》。小兒痙病之一。燥氣熾盛,消爍津液而致痙證。症見高熱,痙攣,四肢抽搐,口燥咽乾,大便乾燥,皮膚不潤。多因熱邪熾盛,津液乾枯,化燥動風,經脈失養所致。治宜辛涼甘潤,用白虎湯合增液湯。
《溫病條辨.解兒難》曰:
“燥痙者,小兒熱甚,津液乾枯,化燥動風,經脈失養,故四肢抽搐,口燥咽乾,大便乾燥,皮膚不潤。”
燥痙是小兒痙病的一種,多由熱邪熾盛,津液乾枯,化燥動風,經脈失養所致。症見高熱,痙攣,四肢抽搐,口燥咽乾,大便乾燥,皮膚不潤。
治療宜辛涼甘潤,用白虎湯合增液湯。
白虎湯出自《傷寒論》,其組成為生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。方中生石膏、知母清熱瀉火,甘草緩急和中,粳米益胃生津。本方用於外感熱病,高熱煩渴,口乾舌燥,大便乾燥。
增液湯出自《溫病條辨》,其組成為天花粉、麥冬、石斛、玉竹、沙參、麥門冬、白朮、甘草。方中天花粉、麥冬、石斛、玉竹、沙參、麥門冬滋陰生津,白朮健脾益氣,甘草緩急和中。本方用於陰虛津虧,口乾咽燥,大便乾燥。
燥痙的治療,可以根據病情,在白虎湯或增液湯中加減其他藥物,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。
以下是《溫病條辨.解兒難》原文:
“燥痙者,小兒熱甚,津液乾枯,化燥動風,經脈失養,故四肢抽搐,口燥咽乾,大便乾燥,皮膚不潤。治宜辛涼甘潤,用白虎湯合增液湯。方用生石膏一兩,知母一兩,甘草一兩,粳米三合。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分三服。若熱甚,加黃連一分。若津液不足,加天花粉一兩,麥冬一兩,石斛一兩,玉竹一兩,沙參一兩,麥門冬一兩,白朮一兩,甘草一兩。”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