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燥涼,病證名。見《通俗傷寒論.秋燥傷寒》。即涼燥。詳見該條。
燥涼,又名涼燥。是指秋季燥邪與寒邪相互交錯,侵襲人體所致的病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,頭痛身痛,口乾咽燥,鼻塞流涕,咳嗽痰少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燥涼的病因,主要與秋季燥邪和寒邪的相互交錯有關。秋季是燥邪最盛的季節,燥邪具有乾燥、收斂、耗散的特性,若人體正氣不足,抵抗力下降,就容易被燥邪所侵襲。而寒邪具有寒冷、凝滯、收引的特性,若在秋季寒邪過盛,也容易侵襲人體。燥邪和寒邪相互交錯,就會加重人體的不適,導致燥涼的發生。
燥涼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發熱惡寒:由於燥邪和寒邪的共同作用,患者會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。發熱多為低熱,惡寒較重,常伴有頭痛身痛。
- 口乾咽燥:燥邪具有乾燥、耗散的特性,會影響人體津液的輸布,導致口乾咽燥的症狀。患者常常感到口中乾燥,咽喉疼痛,甚至有痰難咯出。
- 鼻塞流涕:燥邪和寒邪都具有收引的特性,會影響鼻腔的通氣,導致鼻塞流涕的症狀。患者常常感到鼻塞不通,流清鼻涕。
- 咳嗽痰少:燥邪和寒邪都具有凝滯、收引的特性,會影響肺部的宣發和肅降,導致咳嗽痰少的症狀。患者常常感到咳嗽不爽,痰液黏稠難咯。
- 舌苔薄白:燥邪和寒邪都具有耗散津液的特性,會導致舌苔變薄白。患者的舌苔常常是薄白而乾燥的。
- 脈浮緊:燥邪和寒邪都具有收引的特性,會導致脈象變得浮緊。患者的脈象常常是浮緊而有力的。
燥涼的治療,以辛溫解表、宣肺化痰為主。常用方劑有麻黃湯、桂枝湯、杏蘇散等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燥涼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- 多喝水,保持體內水分充足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精神緊張。
燥涼是一種常見的秋季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