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燥氣」詳解
一、五運六氣中的燥氣
「燥氣」於《內經》為運氣學說之重要概念,屬「陽明燥金」之主氣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明言:「陽明之氣在上,燥氣主司其令。」此指天之六氣循環中,陽明燥金當令時(約西曆9月至11月),自然界呈現乾燥、收斂之象。若逢「歲金太過」(金運過旺之年,如庚年),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載「燥氣流行」,易致氣候異常乾旱,草木凋零,人體亦易受燥邪所傷。
二、病因學之燥邪
燥為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一,其性乾澀,易傷津液。中醫區分「外燥」與「內燥」:
- 外燥:由外感燥邪所致,分「溫燥」與「涼燥」。
- 溫燥:多見初秋,燥與熱合,症見發熱、乾咳少痰、咽痛鼻燥、舌紅少津。
- 涼燥:深秋或氣候驟涼時,燥與寒合,症見惡寒無汗、咳嗽痰稀、鼻咽乾燥、苔白而乾。
- 內燥:因臟腑津虧或血虛化燥而成,如肺陰不足之乾咳、胃陰虧虛之口渴、腸燥便秘等。
三、燥氣致病特點
- 耗傷津液:口乾唇裂、皮膚乾燥、尿少便結。
- 肺系易傷: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,燥邪易致乾咳、痰黏難咯,甚則咯血。
- 影響營血:津血同源,燥甚可致血燥生風,見皮膚搔癢、脫屑。
四、經絡與燥氣的關聯
陽明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)與燥金之氣相應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大腸經「主津所生病」,胃經「主血所生病」,故燥氣過盛時,常見口舌生瘡、齒齦腫痛、便秘等陽明經證候。
五、生理與病理之微觀闡釋
中醫認為「燥勝則乾」,其機理在於:
- 氣化失司:肺主治節,燥傷肺氣則宣降失常,水道不調。
- 陰陽失衡:燥屬陽邪,久則損陰,形成陰虛燥熱之證,如消渴(糖尿病)之「上消」表現。
此概念亦體現於《傷寒論》對「陽明病」之論述,如津傷化熱所致的「陽明腑實證」,可見高熱、煩渴、腹滿便結,治以承氣湯類瀉熱存陰。
附: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燥令行,則百物凋悴。」意指燥氣過亢時,萬物失潤而枯,人體亦然,強調調和潤燥為治本之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