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燥熱,又稱燥火[1]。指感受燥氣、津液[2]耗傷,以致化熱化火。《時病論》:「若熱有汗,咽喉[3]作痛,是燥之涼氣,已化為火。」治以清熱生津為主。
燥熱的病因病機
燥熱的病因,主要有兩方面:
- 感受燥邪
燥邪是指秋季的乾燥之氣。燥邪最易傷肺,肺主皮毛,肺氣虛弱,皮毛失於濡養,就會出現乾燥、脫屑、瘙癢[4]等症狀。燥邪還會傷津耗液,津液不足,就會出現口乾、咽喉乾燥、大便乾結等症狀。
- 津液耗傷
津液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水液,包括體液和血液。津液不足,就會出現口乾、咽喉乾燥、大便乾結等症狀。津液耗傷的原因很多,主要有以下幾種:
-
久病傷津
-
情志不遂
-
勞累過度
燥熱的臨床表現
燥熱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
皮膚[6]乾燥、脫屑、瘙癢:多見於秋季。
-
大便乾結:多為硬便、難解。
燥熱的診斷
燥熱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四診合參進行辨證。
燥熱的治療
燥熱的治療,以清熱生津為主。常用方有:
-
清燥救肺湯:主要由桑葉、杏仁、石膏、知母、甘草等組成,具有清熱、潤肺、生津的功效。適用於肺熱燥咳、咽喉乾燥、大便乾結等症狀。
-
玉液散:主要由天花粉、麥冬、石斛、沙參、玉竹等組成,具有養陰生津、潤肺止咳的功效。適用於肺陰不足、乾咳少痰、咽喉乾燥等症狀。
燥熱的預防
燥熱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
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-
飲食清淡,多吃新鮮蔬果。
-
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-
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
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參考資訊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