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熱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燥熱痢,病證名。指感受燥熱火邪而致的痢疾。又稱燥火痢。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「燥熱痢之症,內熱煩躁,口燥舌乾,腹痛頻並,膿血稠粘,枯涸難下,肛門熱痛,小便全無,夜卧不寧。」臨床表現為燥傷氣分、血分和氣血兩傷之別。《痢證匯參》卷二:「燥火傷氣則白,燥火傷血則赤,赤白兼下,氣血俱傷。」治宜清熱止痢,養血潤燥。燥傷血分者,宜用當歸大黃丸、當歸銀花湯等方;燥傷氣分者,用枳殼大黃湯合益元散等方;燥熱傷及氣血者,下痢紅積,腹中痛甚,可用烏藥黃連湯等方。參見痢疾條。
燥熱痢,是由於感受燥熱火邪而致的痢疾。燥熱火邪,是指燥邪和熱邪、火邪的共同作用。燥邪,是指天氣乾燥,過於炎熱,使人體津液耗傷,陰液不足,燥熱內生。熱邪,是指外感溫熱病邪,或內生熱邪,使人體陰液受損,津液耗傷,燥熱內生。火邪,是指內生熱邪,或外感溫熱病邪,使人體陰液受損,津液耗傷,燥熱內生。
燥熱痢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1、發熱。發熱是燥熱痢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。發熱的程度,一般不高,多在38℃~39℃。
2、口渴。口渴是燥熱痢的另一個主要臨床表現。口渴的程度,一般較重,常常需要大量飲水。
3、大便乾燥。大便乾燥是燥熱痢的另一個主要臨床表現。大便乾燥的程度,一般較重,常常是干硬的小球狀。
4、腹痛。腹痛是燥熱痢的另一個主要臨床表現。腹痛的程度,一般較重,常常是陣發性的絞痛。
5、其他。燥熱痢的其他臨床表現,還包括:肛門灼熱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。
燥熱痢的治療,以清熱止痢、養血潤燥為主。常用的中醫方劑,有當歸大黃丸、當歸銀花湯、枳殼大黃湯合益元散、烏藥黃連湯等。
當歸大黃丸,由當歸、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白芍、甘草等組成。具有清熱涼血、潤腸通便的作用。主治燥熱痢,症見大便乾燥、便秘、腹痛、肛門灼熱等。
當歸銀花湯,由當歸、銀花、連翹、黃芩、白芍、甘草等組成。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的作用。主治燥熱痢,症見發熱、口渴、大便乾燥、便秘、腹痛、肛門灼熱等。
枳殼大黃湯合益元散,由枳殼、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白芍、甘草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澤瀉、豬苓、扁豆、薏苡仁等組成。具有清熱利濕、健脾益氣、止痢止痛的作用。主治燥熱痢,症見發熱、口渴、大便乾燥、便秘、腹痛、肛門灼熱等。
烏藥黃連湯,由烏藥、黃連、黃芩、白芍、甘草等組成。具有清熱燥濕、止痢止痛的作用。主治燥熱痢,症見發熱、口渴、大便乾燥、便秘、腹痛、肛門灼熱等。
燥熱痢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1、注意飲食。飲食要清淡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2、注意休息。保持充足的睡眠,避免過度勞累。
3、注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