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熱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熱痢
病證名,指因感受燥熱火邪而引發的痢疾,又稱燥火痢。此病多由外感燥熱之邪,或內傷陰虛火旺,導致大腸津液耗傷,濕熱蘊結,氣血壅滯而成。其特點為痢下膿血黏稠、肛門灼熱、口乾舌燥,並伴隨明顯的熱象。
臨床表現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載:「燥熱痢之症,內熱煩躁,口燥舌乾,腹痛頻並,膿血稠粘,枯涸難下,肛門熱痛,小便全無,夜臥不寧。」
主要症狀包括:
- 熱象明顯:身熱煩躁、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。
- 痢下特徵:大便頻繁,排出膿血黏稠,質地乾澀難下,肛門灼熱疼痛。
- 腹痛:因氣血壅滯,腸道失潤,故腹痛劇烈,裏急後重。
- 津虧之象:因燥熱傷津,可見皮膚乾燥、舌紅少津,甚則夜寐不安。
病因病機
燥熱痢的成因,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方面:
- 外感燥熱:夏秋之際,燥熱之邪侵襲人體,或過食辛辣燥熱之物,化火傷津,使大腸濕熱蘊結,氣血瘀滯,化為膿血。
- 內傷陰虛:素體陰虛,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熾,津液不足,腸道失潤,形成燥熱下痢。
辨證分型
《痢證匯參》卷二指出:「燥火傷氣則白,燥火傷血則赤,赤白兼下,氣血俱傷。」臨床上可根據病變部位及氣血損傷程度,分為以下三類:
- 燥熱傷血分:痢下赤多白少,或純下鮮血,伴隨口乾舌燥、舌紅絳、脈細數。此為燥熱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所致。
- 燥熱傷氣分:痢下白多赤少,或純下白色黏液,腹脹痛明顯,舌紅苔黃,脈數。此因燥熱傷及氣分,濕熱滯於腸道。
- 氣血兩傷:痢下赤白相兼,腹痛劇烈,肛門灼痛,煩熱口渴,脈滑數。此為燥熱同時耗傷氣血,濕熱瘀毒壅盛。
治法方藥
治療原則以清熱止痢、養血潤燥為主,根據不同證型選方:
- 燥熱傷血分:
- 當歸大黃丸:當歸養血潤燥,大黃瀉熱通便,適用於燥熱傷血,痢下赤多者。
- 當歸銀花湯:養血清熱,解毒止痢,適用於血熱痢疾。
- 燥熱傷氣分:
- 枳殼大黃湯合益元散:枳殼行氣寬腸,大黃瀉熱通滯,益元散清暑利濕,適用於氣分燥熱,腹脹痛甚者。
- 氣血兩傷:
- 烏藥黃連湯:烏藥行氣止痛,黃連清熱解毒,適用於氣血俱傷,腹痛下痢紅積者。
相關概念
燥熱痢屬痢疾範疇,然與濕熱痢、寒濕痢等證型有別,其關鍵在於「燥」與「熱」並存,故治療上需兼顧清熱與潤燥,不可單純清利或攻下,以免更傷陰津。臨床辨證時,須細察舌脈,分清病位在氣在血,以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