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熱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熱痿為痿證之重要證型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燥熱之邪耗傷津液,深入血分,致使宗筋失於濡養。此證特徵為手足痿軟無力,甚則功能喪失,伴隨明顯之燥象,如肌膚乾澀脫屑、口鼻唇舌焦燥、毛髮枯槁易折等症候。
在病因病機方面,中醫認為燥熱痿的形成與三焦氣化失常密切相關:上焦肺金受燥熱所灼,則宣發肅降失司,津液不得布散;中焦脾胃為燥熱所困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難以化為氣血;下焦肝腎陰液耗傷,筋脈骨髓失養,終致「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」之病變。
診斷要點除四肢痿弱外,當審察舌脈特徵:舌質多紅絳而少津,舌苔黃燥或光剝無苔;脈象常見細數或弦急之象。若兼見咳嗆少痰、心煩口渴等症,為肺胃陰傷之候;若伴腰膝痠軟、遺精早洩等症,則屬腎陰虧虛之徵。
治療法則首重「清金保肺,瀉火存陰」,代表方劑如:
- 知母石膏湯加減:重用石膏、知母清陽明燥熱,佐麥冬、天花粉生津潤燥,配合牛膝、桑枝引藥下行。
- 滋燥養榮湯化裁:當歸、生地黃滋養營血,黃芩、連翹清熱解毒,秦艽、木瓜舒筋活絡。
- 清燥救肺湯加味:阿膠、胡麻仁潤肺養陰,枇杷葉、杏仁宣降肺氣,人參益氣生津。
對於陰傷較甚者,可酌加龜板、鱉甲等血肉有情之品;若兼見筋脈拘急,宜配伍白芍、甘草酸甘化陰;若虛火內擾,則加黃柏、知母瀉相火。病程日久者,當參合《難經》「損其腎者益其精」之旨,選用虎潛丸加減。
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發揮,《醫宗必讀》強調「治痿獨取陽明」之時,需辨明燥熱與濕熱之異;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記載葉天士用甘涼濡潤法治療此證的驗案,均為臨床重要參考。此證預後與陰津回復程度密切相關,及時滋陰潤燥多能改善,若遷延失治則可能轉為陰虛風動之變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