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勝則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燥勝則乾

燥勝則乾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原文曰:「熱勝則腫,燥勝則乾。」揭示燥邪偏勝,易使機體津液耗損,呈現一系列乾燥少津之病理表現。

基本概念

燥為六淫之一,其性乾澀,最易傷津耗液。當燥邪過盛,或人體津液不足、陰血虧虛,內外相合,便形成「燥勝則乾」之病機。此病理變化可分外燥與內燥:

  1. 外燥:多因秋季久晴無雨,或久居乾燥環境,外感燥邪侵犯肺衛。其特徵為口鼻乾燥、咽乾唇裂、皮膚皸裂,甚則毛髮枯槁。外燥又分溫燥與涼燥,溫燥多兼風熱,涼燥常合風寒。
  2. 內燥:緣於體內津血虧耗,如熱病傷陰、失血過多,或久病精血內奪。其表現為陰液不足,臟腑孔竅失潤,如乾咳少痰、大便燥結、小便短少、舌紅少苔等。

臨床表現

燥邪致病,主要體現於津液分布與濡潤功能失常:

  • 官竅失潤:口乾咽燥、鼻乾出血、目澀眵少。
  • 皮膚黏膜乾燥:皮膚粗糙脫屑、唇裂皸揭,甚則肌膚甲錯。
  • 臟腑失養:肺燥則乾咳無痰;腸燥便如羊屎;胃陰不足可見飢不欲食。
  • 體液減少:尿少色黃、汗少而黏,女性可見經血量少或經期延後。

病機探析

中醫認為,「燥勝則乾」與 肺、胃、腎 三臟密切相關:

  • 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外合皮毛。燥邪犯肺,宣降失職,津液不得布散,則上焦乾燥。
  • 胃喜潤惡燥,主受納腐熟。胃陰不足,津虧內熱,可見消穀善飢卻飲不解渴。
  • 腎主水液,藏真陰。腎陰虧虛,則全身津液化生乏源,加重燥象。

此外,津血同源,血虛化燥者常見面色萎黃、爪甲枯脆;氣不化津者則兼見倦怠乏力、口渴但不欲多飲,屬氣陰兩傷之證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從現代醫學角度觀之,「燥勝則乾」近似於 乾燥綜合徵(Sjögren`s syndrome)、慢性脫水、維生素A缺乏等病症。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如外燥多見於呼吸系統與皮膚病變;內燥則與內分泌代謝(如糖尿病)、自體免疫疾病相關聯。

治療原則

針對燥證,中醫以 「滋陰潤燥」 為大法,具體遵循:

  • 外燥宜宣散:溫燥用桑杏湯,涼燥選杏蘇散。
  • 內燥當滋養:肺燥用清燥救肺湯,腸燥投增液湯,胃陰不足取益胃湯,肝腎陰虛則選一貫煎。
  • 兼證加減:血虛加當歸、阿膠;氣虛佐太子參、山藥;瘀血配丹參、桃仁。

此病理概念深刻體現中醫 「燥者濡之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的治療思想,強調調節津液代謝與臟腑功能以恢復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