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濕化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燥濕化痰

燥濕化痰為中醫治法術語,屬祛痰法範疇,專指通過溫燥化濕以消除痰濁的治法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濕勝則濡泄,甚則水閉胕腫」,濕濁困脾,運化失司,水液聚而為痰,故以此法調之,主用於濕痰證。

濕痰成因與病機

濕痰多因外感寒濕、飲食生冷,或素體脾虛,致中焦陽氣不振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。《醫宗必讀》曰: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,濕痰既成,上貯於肺則咳喘痰多,阻遏中焦則脘痞嘔惡,上蒙清竅則頭眩心悸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主證:痰多色白質黏,易咯出,或痰濕稀薄如沫。
  • 兼症:胸膈滿悶、惡心嘔吐、食欲不振;若痰濕上擾,可見頭目昏眩、心悸怔忡。
  • 舌脈:舌苔白滑或膩,脈象多滑或濡緩,反映濕濁內蘊之象。

常用方藥與組方思路

  1. 代表方劑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半夏(燥濕化痰)、陳皮(理氣燥濕)、茯苓(健脾滲濕)、甘草(和中調藥)。
    • 方義:半夏辛溫,燥濕化痰、降逆和胃;陳皮理氣行滯,助半夏化痰;茯苓健脾利濕,杜絕生痰之源;甘草調和諸藥,共奏燥濕化痰、理氣和中之功。
  2. 加減運用

    • 若痰阻氣滯甚者,加枳實、厚朴以寬胸下氣(如導痰湯)。
    • 兼寒象者,加乾薑、細辛溫化寒痰(如苓甘五味薑辛湯)。
    • 痰濕蒙蔽清陽,頭眩重者,可合半夏白朮天麻湯以化痰息風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濕痰為陰邪,其治當遵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(《金匱要略》)。然若濕痰久鬱化熱,則需轉用清熱化痰法(如黃芩溫膽湯)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靈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