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濕化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燥濕化痰是中醫學中用來治療濕痰的方法之一。患者的症狀通常包括咳嗽,痰多且呈白色容易咳出,胸膈脹滿,噁心嘔吐,甚至頭暈心悸。舌苔呈白色潤澤或膩濕,脈搏滑利。經典方劑中常用的燥濕化痰的方劑包括二陳湯、三子養親湯、二妙丸、三仁湯、五苓散和苓桂朮甘湯等。

根據《醫宗金鑒·痰飲門》的記載,痰飲的病因主要分為外感風寒和內傷飲食。外感風寒引起的痰飲,會將清陽閉遏,產生寒冷的痰。而內傷飲食則會停滯於中焦,形成濕濁的痰飲。因此,對於寒痰宜用溫化的方法,而對於濕痰則宜用燥化的方法。而燥濕化痰不僅可以治療痰飲,還能治水,因為水濕邪氣的特點是黏膩且容易凝聚,所以宜用燥化的方法將其消除。

常見的燥濕化痰方劑有以下幾種:

  • 二陳湯: 由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組成。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,茯苓則有利水滲濕的功效,陳皮有理氣化痰的作用,甘草則能調和諸藥。此方劑適用於痰多咳嗽、胸膈脹滿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
  • 三子養親湯: 由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浙貝母、天花粉、白芥子組成。除了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外,還能化痰散結。因此,此方劑適用於痰多咳嗽、胸膈脹滿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
  • 二妙丸: 由半夏、茯苓組成。這個方劑主要是用來燥濕化痰和利水滲濕,適用於痰多咳嗽、胸膈脹滿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
  • 三仁湯: 由杏仁、白蔻仁、厚朴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。此方劑中的成分有宣肺止咳、行氣化痰、燥濕化痰、利水滲濕和調和諸藥的作用。適用於痰多咳嗽、胸膈脹滿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
  • 五苓散: 由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組成。白朮能健脾燥濕,茯苓則有利水滲濕的功效。豬苓和澤瀉則能利水滲濕,桂枝則能發汗利水。此方劑適用於水濕停留、小便不利、水腫、痰多咳嗽等症狀。

  • 苓桂朮甘湯: 由桂枝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組成。這個方劑有發汗解表、利水滲濕、健脾燥濕和調和諸藥的功效。適用於風寒表證、水濕停留、小便不利、痰多咳嗽等症狀。

總的來說,燥濕化痰是中醫治療痰飲病的重要方法之一,廣泛應用於臨床。使用燥濕化痰方劑時,應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,以取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