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嗽
燥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秋燥之邪侵襲肺系,導致肺失清潤而發生的咳嗽。此證多見於秋季,因燥氣當令,氣候乾燥,易耗傷肺津,使肺氣失於宣降而成。燥嗽屬「五嗽」之一,最早見於《外台秘要》,與上氣嗽、飲嗽、冷嗽、邪嗽並列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其病因病機與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燥嗽主要由外感秋燥之邪所致。秋季燥氣主令,其性乾澀,易傷肺津。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,燥邪犯肺,則肺失濡潤,宣降失常,故發為乾咳、少痰或痰黏難咯。此外,若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肺陰,內生虛燥,亦可能於秋季誘發或加重燥嗽。
臨床表現
燥嗽的主要特徵為:
- 咳嗽聲促,痰少而黏,或乾咳無痰
- 咽喉乾癢或疼痛,口鼻乾燥
- 渴欲飲水,或伴有聲音嘶啞
- 舌質偏紅,舌苔薄白或薄黃而乾
- 脈象細數或浮數
辨證施治
中醫治療燥嗽以「甘寒潤燥」為原則,具體治法如下:
- 外燥傷肺
症見咳嗽痰少、咽喉乾癢、微惡風寒,宜疏風潤燥、宣肺止咳。- 常用方藥:桑杏湯(桑葉、杏仁、沙參、浙貝母、梔子、梨皮、淡豆豉)加減
- 單味藥:玉竹、麥門冬、天花粉等滋陰潤肺
-
肺燥陰傷
症見乾咳無痰、咽乾口燥、舌紅少津,宜滋陰潤肺。- 常用方藥:清燥救肺湯(桑葉、石膏、人參、胡麻仁、阿膠、麥門冬、杏仁、枇杷葉、甘草)
- 簡便食療:梨汁、蜂蜜、甘蔗汁等甘潤之品
-
燥熱傷津
若兼見痰中帶血絲、心煩身熱,可加生地黃、玄參等涼血養陰之品。
相關概念
- 五嗽:古代對咳嗽的五種分類,包括上氣嗽、飲嗽、燥嗽、冷嗽、邪嗽(見《外台秘要》)。
- 傷燥咳嗽:與燥嗽意義相近,泛指因燥邪所致咳嗽,治療亦以潤燥為要。
燥嗽的辨治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思想,強調順應季節特點調理身體,恢復肺之宣肅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