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稻芒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稻芒赤
稻芒赤為中醫眼科病名,屬白睛疾患之一,多發於秋季。其特徵為白睛(眼白部分)外觀無明顯紅腫,然患者自覺眼內沙澀不適、視物昏朦,或伴輕微疼痛。此病名源自民間觀察,因發病時節恰逢稻穀成熟,且症狀如稻芒刺目,故得「稻芒赤」之稱。
病因病機
《張氏醫通》指出,此病與「脾肺氣分隱伏之濕熱」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濕,肺主宣發肅降,若脾肺功能失調,濕熱內蘊,逢秋季燥金當令,外邪引動內濕,上攻於目,則發為此證。此外,秋季風燥偏盛,風性上行,易侵襲眼目,與體內濕熱相搏,進一步加劇白睛氣血壅滯,導致沙澀昏痛之症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祛風清熱、健脾化濕」為原則,重在疏解脾肺鬱熱,兼顧祛風透邪。經典方劑選用瀉青丸加減,該方原出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主清肝瀉火,然臨證可依濕熱偏重調整:
- 基礎組成:當歸、龍膽草、川芎、梔子、大黃、羌活、防風。
- 加減思路:若濕重者,可加茯苓、薏苡仁健脾滲濕;熱甚者加黃芩、桑白皮清瀉肺熱;風邪明顯者,酌加菊花、蔓荊子以增強疏風明目之效。
辨證延伸
從五臟相關角度,稻芒赤雖病位在肺(白睛屬肺),然與脾、肝亦有關聯。肝開竅於目,肝經鬱熱可上擾目竅;脾虛濕困則氣機升降失常,故臨床需綜合辨證。若兼見舌苔黃膩、脈濡數者,多屬濕熱;若伴口乾咽燥,則需考慮燥邪化熱之變證。
古籍佐證
除《張氏醫通》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類似症狀,稱「白澀症」,強調「津液耗傷」與「氣血不和」為病機關鍵,可與稻芒赤互參。此類記載反映中醫對白睛疾患的細緻觀察,並凸顯「因時制宜」的治療思想,即秋季發病需注重潤燥與化濕的平衡。
稻芒赤一症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,結合季節、臟腑、外邪等多重因素,為臨床辨治白睛疾病提供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