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燥者濡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燥者濡之
「燥者濡之」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為中醫重要治療法則之一,意指燥證當以滋潤之法調治。燥證成因多端,或由外感燥邪,或由內傷陰津,其病機關鍵在於津液虧耗、濡潤失職,故治療首重濡養潤燥,依其性質與病位不同,治法亦有細微差異。
一、外燥:六淫之燥邪所傷
外燥為秋季主氣,依其兼夾寒熱屬性,可分為溫燥與涼燥兩類:
-
溫燥
- 成因:秋初暑熱未消,燥邪夾熱傷人。
- 主證:口鼻乾燥、咽痛口渴、乾咳少痰、痰黏帶血、舌紅苔薄黃。
- 治法:清宣涼潤,如桑杏湯;或清燥潤肺,如清燥救肺湯,兼顧透表與滋陰。
-
涼燥
- 成因:深秋氣涼,燥邪夾寒侵襲。
- 主證:惡寒微熱、無汗、咳嗽痰稀、唇燥咽乾、苔白而乾。
- 治法:輕宣溫潤,如杏蘇散,以辛溫解表佐以潤燥化痰。
二、內燥:臟腑陰津虧虛
內燥多因久病耗傷、情志化火,或誤治傷陰所致,病位可涉及肺、胃、腸、腎等臟腑,治法以滋陰潤燥為主,依病位用藥亦有差異:
- 肺燥:乾咳無痰、聲音嘶啞,治以養陰清肺湯。
- 胃燥:口乾舌裂、飢不欲食,治以益胃湯。
- 腸燥:大便乾結難行,治以增液湯或五仁丸。
- 腎陰虧耗:腰膝痠軟、消渴,治以六味地黃丸。
治燥用藥特點
燥證用藥需辨明虛實寒熱,然總以甘涼、甘寒、鹹潤之品為主,如麥冬、生地、玄參、沙參等滋養陰液;兼熱者佐石膏、知母,兼寒者配紫蘇、杏仁。然須注意潤而不滯,避免過用滋膩妨礙脾胃運化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之核心思想,亦反映「天人相應」理論下,對四時外邪與內傷病機的整體調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