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躁,是中醫學的名詞,有以下幾種含義:

  1. 動。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中提到「陰靜陽躁」,表示陰性的靜態和陽性的動態。

  2. 煩躁。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中提到「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」,指煩躁不安的症狀主要和火邪有關。

  3. 躁動。《素問.刺熱篇》中提到「熱病先胸脅痛,手足躁」,描述熱病的症狀之一,包括胸脅痛和手足躁動。

  4. 脈躁,指脈搏急疾。《素問.奇病論》中提到「人迎躁盛,喘息氣逆」,描述了脈躁的症狀,包括心跳加快和呼吸困難。

  5. 為熱證表現之一。《衛生寶鑒.補遺》中提到「躁為躁憒,皆為熱證」,表示煩躁不安是熱證的一種表現。

躁是一種病理狀態,多由內熱引起,表現為煩躁不安、心神不寧和脈搏急疾等症狀。躁證的病因和病機主要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,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心火上炎:心主神明,主掌血脈的運行,與人的精神活動密切相關。心火上炎會導致心神失常,出現煩躁不安、心神不寧等症狀。

  2. 肝火犯心: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。肝火旺盛,會導致肝氣上逆,犯及心神,出現煩躁不安、心神不寧等症狀。

  3. 脾胃虛弱:脾胃主運化,脾胃虛弱,會導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和轉化,出現氣血不足、心神失養,而出現煩躁不安、心神不寧等症狀。

  4. 腎陰虛:腎陰虛會導致心腎不交,出現心神失養,而產生煩躁不安、心神不寧等症狀。

治療躁證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熱、瀉火和安神。常用的中藥有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丹皮、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石菖蒲、遠志等。

預防躁證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  2. 注意飲食調理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  4.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