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躁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躁煩

躁煩為中醫證候名詞,特指一種先呈現躁動不安、繼而出現心胸煩悶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記載少陰之勝可致「嘔逆躁煩」之症,後世醫家如成無己在《傷寒明理論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躁煩者,謂先發躁,而迤邐復煩者也」,揭示了此證由外顯肢體躁擾漸轉為內在鬱煩的動態特徵。

病機辨析

  1. 陰陽屬性

    • 煩屬陽:表現為胸中鬱熱、心緒不寧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「心中擾亂曰煩」,多因陽明熱盛或少陽氣鬱,熱擾心神所致。
    • 躁屬陰:體現為手足躁擾、坐臥不寧,常與陰虛陽浮或陰盛格陽相關,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「躁煩四逆」即屬陰寒內盛、虛陽外越之危候。
  2. 病位深淺

    • 內熱致煩:多因臟腑實熱上擾神明,如心火亢盛、肝鬱化火,其熱有根,表現為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。
    • 外熱致躁:常見於邪熱壅滯肌表或陽氣浮越,如太陽病誤下後邪熱內陷,出現身熱足冷、煩躁不眠等無根之火上炎之象。
  3. 虛實辨證

    • 實證躁煩:多由邪熱熾盛所致,如《傷寒論》大青龍湯證之「不汗出而煩躁」,屬表寒裏熱、陽氣怫鬱。
    • 虛證躁煩:常見於少陰病陰竭陽脫,如「吐利躁煩」伴四肢厥逆,預後險惡,明代張景岳稱此為「陰躁」,乃真陽欲脫之兆。

經典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·少陰病篇》強調:「少陰病,吐利,躁煩,四逆者死」,指出陰寒內盛、陽氣衰微時,躁煩為亡陽前驅症狀。
  •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提出:「陰火乘其土位……則躁煩發作」,從中氣不足、陰火上衝角度補充內傷躁煩機理。

鑑別要點

躁煩需與「煩躁」相區別:

  • 煩躁:先心煩而後表現肢體躁動,多屬陽證、熱證,如陽明腑實之「煩躁譫語」。
  • 躁煩:先肢體躁動而後心煩,常提示陰陽離決之危象,如《醫學心悟》所言「但躁不煩,此陰極發躁,法當急溫」。

此證涉及六經、衛氣營血及臟腑辨證體系,臨床須結合脈象(如微細欲絕)、舌象(如淡紫無苔)及伴隨症狀(厥逆、吐利)綜合判斷,方能明辨病機本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