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躁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躁煩是中醫的一個名詞,指的是先出現躁動不安的症狀,之後又出現煩悶不舒服的症狀。

根據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的記載,少陰之勝時會出現躁煩的症狀,其中包括嘔吐和反胃。

同樣,《傷寒明理論》卷二中也解釋了躁煩的意思,指的是先出現躁動不安的症狀,然後又陷入煩悶的症狀。

煩悶是指胸中熱鬱不安的感覺,手足擾動不寧則指肢體不停地動來動去的情況。內在的體熱會導致煩悶,外在的體熱則會導致躁動。內在的體熱是指有根源的體溫升高,而外在的體熱則是指沒有根源的體溫升高。煩屬於陽性,躁屬於陰性。然而,只有躁動不安而不出現煩悶的情況,以及先出現躁動後出現煩悶的情況,往往是與陰虛危重的情況相關。

《傷寒論.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中記載,若患者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躁動不安、四肢逆冷等症狀,則可能會導致死亡。

此外,躁動不安也可以是由於火熱所致。傷寒躁煩可能出現,如果是由於熱病導致,往往是因為太陽病被誤下,導致邪熱積聚在胸膈。

閱讀更多相關概念,請參見躁、煩躁、陰躁條目。

總括來說,躁煩是指先出現躁動不安的症狀,之後又出現煩悶不舒服的症狀。躁煩多見於陰虛內熱、外感熱邪等病因。根據具體病因進行辨證治療。如果是陰虛內熱,可以使用滋陰清熱、養心安神的藥物治療;如果是外感熱邪,則可以使用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熱的藥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