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賊風入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賊風入腹

賊風入腹爲中醫病名,屬「疝」之俗稱,首載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‧卷七》,乃外邪趁虛內襲所致之腹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爲,「賊風」泛指乘人不備侵襲人體之外邪,如風、寒、濕等。此邪氣若由表入裏,侵襲腹部,可致氣血凝滯、經絡阻塞,發爲腹中絞痛、脹滿等症,古人歸類於「疝」病範疇。其發病多因正氣內虛,腠理不固,賊風乘隙內犯,或內傷生冷,寒凝氣滯,引動風邪入腹。

臨床表現

賊風入腹之症,常見少腹或臍周猝然絞痛,痛勢急迫,或伴腹脹、腸鳴,甚則惡寒發熱,體倦乏力。其痛多遊走不定,與風邪善行數變之性相符。若寒邪偏盛,則疼痛遇冷加劇,得溫稍減;若兼濕邪,可見肢體困重,苔膩等象。

治法方藥

治宜驅風散邪、調氣止痛,配合溫通經絡之法。

  1. 外邪偏重者:可選《局方》五積散加減,以散寒祛濕、行氣活血。
  2. 寒凝氣滯者:方用天台烏藥散,溫經散寒,理氣止痛。
  3. 風邪內擾者:酌加防風、羌活等藥,以疏風達邪。

古籍論述
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提及,賊風入腹屬「三因」中之「外因」,與「疝」病相關,強調邪氣自外而內之傳變。後世醫家亦主張,此症須辨風、寒、濕之偏勝,法隨證立,不可一味攻逐。

賊風入腹之說,體現中醫「風為百病之長」及「邪乘虛入」之理論,乃古人對外邪致腹痛之一類概括,須結合具體脈證細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