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賊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賊邪
賊邪乃中醫學中重要之外感致病因素,屬於「四時不正之氣」範疇,意指非其時而生的異常氣候,或違逆時令之邪氣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所言:「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。」強調人體內在正氣(尤以陽氣為主)若充沛固密,則外邪難以侵襲致病。
特性與致病機制
賊邪之特質在於其「不正」與「潛襲」:
- 不正之性:與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不同,賊邪不受季節常規所拘,如冬應寒而反溫、春應暖而反涼,此類氣候失序之氣,易擾亂人體陰陽平衡。
- 潛襲為患:因其性隱微,常趁人體正氣虛弱或衛外不固時悄然入侵,初期病徵或不顯,然積久可深伏經絡,引發伏邪溫病或宿疾。
與其他外邪之異同
賊邪與「虛邪」皆屬外感致病因素,然二者側重不同:
- 虛邪:強調邪氣之虛弱性質,趁虛而入,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云:「此必因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兩虛相得。」
- 賊邪:偏重邪氣之「不正時」與「狡黠」,如反常氣候或疫癘之氣。
臨床關聯
中醫認為,賊邪致病多與以下病理相關:
- 陽氣受損:若陽氣虛衰或衛表不固,賊邪易內犯三陰,誘發內傷雜病。
- 伏氣為病:賊邪可潛伏體內,待時而發,如春溫、伏暑等溫病,皆與此相關。
經典論述延伸
《傷寒雜病論》雖未直接提及「賊邪」,然其「時行疫氣」與「非時之氣」等描述,與賊邪概念互通。後世溫病學派更進一步闡發,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論伏邪時,亦涵蓋賊邪致病之潛伏與暴發特性。
賊邪之說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,強調氣候異常與人體正氣的互動關係,為外感病機理論之重要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