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曾若虛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曾若虛(約11世紀),宋代著名醫家,亦為道家修行之士,世居隴州(今陝西隴縣一帶)。其醫術師承不詳,然精研《內經》《甲乙經》等典籍,尤擅針砭之道,臨證重視經絡辨證與氣機升降,針法師古而不泥古,以「取穴精準、手法靈動」聞名當世。

醫術特色與學術貢獻

  1. 八邪穴臨床運用
    曾氏深諳奇穴奧義,曾以針刺「八邪穴」救治昏厥寡婦,乃中醫典籍記載早期應用此穴之實例。八邪穴位居手背指蹼緣,當赤白肉際處,屬經外奇穴。其主治範圍廣泛,包含外感熱病、中風閉證、痹證手指拘攣等。此案例體現曾氏對「邪氣閉阻手三陽經」病機之獨到見解,善從陽經疏泄邪熱以醒神開竅。
  2. 針法融合道門導引
    其針術含道家養生思想,施針時講究「調神守氣」,結合呼吸導引之法。門人姚可久得其真傳,後任尚藥奉御,足見其學術體系獲官方認可。史載其「治皆類此」,推測其臨床多採「以針為先,藥石輔之」的治療策略,符合宋代針灸與方脈並重之風氣。
  3. 學術傳承與流派影響
    其術經姚可久發揚,可能涉及宋代官修醫書之編纂。考《太平聖惠方》同期載有八邪穴主治,或與曾氏臨床經驗有關。後世《針灸大成》收錄此穴,反映其學術影響貫穿宋明。

曾若虛之生平史料雖簡,然觀其針術之精,可窺北宋民間道醫「以醫弘道」之風貌。其結合經絡理論與急症救治,為中醫針灸發展提供重要臨床思路,值得後世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