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早起眩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早起眩暈
早起眩暈,又稱「晨暈」或「晨運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晨起時出現頭目眩暈之症狀。此證最早見於《丹溪心法·頭眩》,其病因病機與陽氣虛弱及痰濁上擾密切相關,多因清晨陽氣初升未充,或痰濕內阻清陽不展所致。以下分述其病機與證治要點:
病因病機
- 陽虛氣弱:
人體陽氣於清晨時分始生,若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損,導致清陽無力上承頭目,濁陰反滯空竅,故而晨起眩暈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此類眩暈多伴面色蒼白、畏寒肢冷、倦怠乏力等症,脈象沉細無力。 - 痰濁上蒙:
因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凝聚為痰。清晨屬陽氣升發之際,痰濁隨氣上逆,阻滯清竅,發為眩暈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」,即指痰飲上犯之證。此類眩暈多見頭重如裹、胸脘痞悶、嘔惡痰涎,舌苔白膩,脈滑或濡。
辨證論治
-
陽虛眩暈
- 治法:溫補陽氣,升清降濁。
- 方藥:
- 主方可選附子理中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溫補脾腎之陽;
- 若兼氣虛者,合用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,益氣升陽;
- 若腎陽衰微,腰膝冷痛者,可予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填精溫陽。
-
痰濕眩暈
- 治法:化痰燥濕,健脾和胃。
- 方藥:
- 半夏白朮天麻湯(《醫學心悟》)為代表方,化痰熄風;
- 若痰鬱化熱,口苦苔黃者,可用黃連溫膽湯(《六因條辨》)清熱化痰;
- 若水飲內停,頭眩伴心悸者,宜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溫化痰飲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證治匯補·眩暈》指出:「眩暈雖屬痰火,未有不由於虛者。」強調本虛標實之病機。
- 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提出「治痰須健中,熄風可緩暈」,說明調理脾胃為治痰濁眩暈之關鍵。
此證臨床須細辨虛實,分證施治,方能切中病機。陽虛者當益火之源,痰濁者宜澄其流,二者亦可相兼互見,用藥需靈活權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