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早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早食
「早食」爲中醫典籍中所載之時辰名,指「食時」(辰時,上午七至九時)之前,即「卯正之時」(上午六至七時)。此稱謂源於古人劃分一日爲十二時辰,並以飲食起居標記時間,如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云:「肝病……三日不已死,冬日入,夏早食。」唐代王冰註解曰:「早食,謂早於食時,則卯正之時也。」此處「早食」既爲時段名稱,亦反映疾病傳變與時辰相應之觀察。
從中醫理論而言,卯時屬「日出陽升」之際,對應十二經脈中的「手陽明大腸經」當令,而辰時則爲「足陽明胃經」主時。「早食」介於二者之間,自然界陽氣初動,人體氣血始由陰轉陽,故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春夏養陽」,夏季「早食」時段陽氣升發旺盛,若肝病邪盛,正氣不敵,則易於此時病情加劇,此即《素問》所言「夏早食」與病機之關聯。
此外,「早食」亦隱含養生之意。中醫主張「應四時調神」,卯時起身活動可助陽氣宣通,如《類經》述:「寅卯爲木旺之時,肝主筋,動則筋舒氣達。」雖未直言「早食」需進餐,然結合「食時」爲胃經當令,推知古人或於「早食」後漸進飲食以應胃氣,契合「胃爲水穀之海,主受納」之生理特性。
此概念不僅見於病機分析,亦與子午流注學說相合,後世醫家據此發展時辰針灸等療法,進一步深化「早食」等時段在診療中之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