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早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早衰
早衰,意指人體與正常人相比,提前出現衰老之象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有云:「能知七損八益,則二者可調。不知用此,早衰之節也。」此段經文強調,若不明「七損八益」之養生法則,陰陽失調,遂致早衰。中醫認為,衰老本為自然規律,然早衰者,多因臟腑虛損、氣血失和、陰陽失衡所致,其根源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調攝失當密切相關。
中醫對早衰的認識
- 臟腑虛損
中醫以「腎為先天之本」,腎精虧虛為早衰之關鍵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女子「五七,陽明脈衰,面始焦」,男子「五八,腎氣衰」,若未及此年而見衰老徵象,即屬早衰。腎藏精,主生殖與生長發育,腎精不足則髓海空虛,故見鬚髮早白、齒搖骨弱、健忘耳鳴等症。此外,脾胃為後天之本,若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亦致肌膚失養、形體消瘦、精力衰退。 - 氣血失調
氣血為人體生命活動之基礎,《靈樞·天年》曰:「血氣已和,營衛已通,五臟已成,神氣舍心,魂魄畢具,乃成為人。」若氣虛血弱,或氣滯血瘀,則臟腑失濡,機能衰退。臨床可見面色晦暗、皮膚乾枯、肢體乏力,甚則經絡瘀阻,臟腑功能早衰。 - 陰陽失衡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言: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」陰陽失和為早衰之重要病機。陰虛則內熱叢生,症見潮熱盜汗、咽乾煩躁;陽虛則外寒凝滯,症見畏寒肢冷、倦怠嗜臥。二者皆可加速衰老進程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不足:稟賦薄弱,腎精虧虛,根基不固。
- 情志所傷:憂思過度,肝鬱氣滯,暗耗氣血。
- 勞逸失度:過勞耗氣,過逸氣滯,皆損脾腎。
- 飲食不節:長期恣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濕濁內生,阻遏氣機。
早衰常見表現
- 外在徵象:鬚髮早白、皺紋增生、牙齒鬆動、目昏耳聵。
- 內在機能:精力不濟、記憶減退、月經早絕、性功能衰退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或暗紫,脈沉細弱,或見弦澀之象。
中醫調治早衰,注重「治未病」,主張順應四時、調攝精神、節慾養精,以延緩衰老。歷代醫家亦提出諸多補腎填精、益氣活血的方藥,如《濟生方》之「還少丹」、《景岳全書》之「左歸丸」「右歸丸」等,皆為固本培元、抗衰延年之名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