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增水行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增水行舟

定義與概念
增水行舟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潤下法」之一,主要適用於溫病過程中因熱邪耗傷津液,導致腸道陰虧液涸、糞便燥結難下的便祕證候。此治法著重於滋養陰液、潤腸通便,通過補充體內津液,使乾結之糞便如船得水漲而自然下行,故名「增水行舟」。

病理機制
此證多見於溫病後期或素體陰虛者,熱邪久羈、灼傷陰津,使腸道失潤,形成「熱結液枯」之半虛半實證。臨床表現為大便乾硬難解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。傳統攻下法(如承氣湯類)恐進一步損傷陰液,故改以潤燥為主、通便為輔,兼顧正氣與邪實。

代表方劑-增液湯
增液湯出自《溫病條辨》,由吳鞠通所創,為增水行舟法的核心方劑。其組成為:

  • 玄參(一兩):苦鹹微寒,滋陰降火、軟堅潤燥,針對腎陰不足與熱結。
  • 生地黃(八錢):甘寒質潤,滋陰涼血,增液生津,長於養腎陰。
  • 麥冬(八錢):甘微寒,潤肺胃之陰,兼清心除煩,促進津液布散。

此方以大劑量甘寒養陰藥為主,不刻意瀉下,而透過「津液充足、燥屎自潤」的原理達到通便效果,體現中醫「欲攻其結,必先滋其燥」的治療思維。

辨證要點與應用
增水行舟法適用於以下特徵:

  1. 虛實夾雜:津虧為主,燥屎為標,非純實證之陽明腑實。
  2. 陰傷證據:如口唇乾裂、皮膚乾燥、小便短少等津液不足之象。
  3. 禁忌:若見陽明腑實之痞滿燥實堅,需配合大黃、芒硝等瀉下藥,不可單用潤法。

與其他潤下法的區別

  • 增液承氣湯:增液湯加入大黃、芒硝,適用於「陰虛兼腑實」之重症,既滋陰又攻下。
  • 五仁丸:以柏子仁、桃仁等油脂類藥物潤腸,偏治老年或產後血虛腸燥,非熱病傷陰所致。

中醫理論依據
此治法體現「存陰為治溫第一要義」的思想,強調津液在溫病轉歸中的關鍵作用。根據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理論,腸道得潤則傳導自然恢復,符合「治病求本」原則,避免峻下耗正之弊。

臨床加減
根據兼證可靈活調整:

  • 兼氣虛者,加太子參、黃芪以益氣助運。
  • 兼內熱熾盛者,加知母、石膏清熱保津。
  • 燥屎堅硬難下,暫加火麻仁、郁李仁增強潤滑之效。

古籍參考
《溫病條辨‧中焦篇》云:「陽明溫病,無上焦證,數日不大便,當下之……若其人陰素虛,不可行承氣者,增液湯主之。」明確指出其適應證與虛實辨證要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