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渣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渣瘤

病名。指肌膚間因痰凝氣阻,形成內含粉渣樣物之瘤腫。見於《外科問答》。此證多因飲食不節,過嗜生冷,致脾胃運化失司,痰濕內生;或因氣機阻滯,津液不化,積聚成痰,痰濁凝結於皮裡膜外,久則形成瘤體。

證候特徵

  • 初起多生於背部、脊側或手臂等處,瘤體小如豆粒,漸次增大可如桃李。
  • 病程中瘤體多無痛癢,外表皮色如常,觸之柔軟,按壓可有波動感。
  • 若兼感外邪,鬱而化熱,則見局部紅腫焮痛,甚則潰破流膿,內含腐敗如渣滓之穢物。
  • 此病類似西醫所稱之「粉瘤」(皮脂腺囊腫),然中醫辨證更重痰濕與氣滯之病機。

病機分析
渣瘤之形成,與「痰」關係密切。中醫認為,「痰」為水液代謝失常之病理產物,其性黏滯,易阻氣機。若痰濕聚於肌腠,與氣血相搏結,則發為瘤腫。其內容物如豆渣者,乃痰濁久積,腐化所致。

治療方向
傳統中醫以外科手法為主,如《外科正宗》所載「線刀割治」或「摘除術」,以祛除瘤體。若未潰時,亦可配合內服化痰散結之劑,如 二陳湯海藻、昆布、牡蠣 等軟堅之品;若已化熱紅腫,則需清熱解毒,選用 黃連解毒湯 加減。

渣瘤雖為外證,實則與內在氣化功能失調相關,故調理當兼顧健脾化痰、疏理氣機,以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