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皶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皶瘤

皶瘤為中醫病名,屬於鼻部疾患之一,指酒皶鼻發展至嚴重階段而形成鼻贅的病證。該病名首見於明代李時珍所著《本草綱目》卷三十九露蜂房條下記載。

概念源流

皶瘤一詞,「皶」通「皻」,指酒皶鼻,「瘤」則形容鼻部增生腫脹如瘤狀。此病證乃由酒皶鼻(現代醫學稱為玫瑰痤瘡或酒渣鼻)發展演變而來,當病情遷延不癒,進入中醫所謂「鼻贅」階段時,即呈現出皮膚增厚、毛細血管擴張、結節狀隆起等特徵。

病理機制

從中醫理論分析,皶瘤的形成主要與下列因素相關:

  1. 肺胃積熱: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內熱,上熏於鼻。肺開竅於鼻,胃經循行過鼻,故肺胃熱盛最容易表現於鼻部。
  2. 血熱瘀滯:長期熱邪蘊結,導致血分受熱,血液運行不暢而瘀滯於鼻部經絡,日久則形成瘀血凝聚。
  3. 氣血痰瘀互結:病情日久,不僅有血瘀,還可因氣機阻滯而生痰濁,最終形成氣血痰瘀互結,凝聚成瘤。
  4. 正氣不足:久病傷正,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亦為病情加重之重要因素。

臨床特徵

皶瘤的典型表現包括:

  • 鼻部皮膚粗糙增厚,毛孔明顯擴大
  • 出現大小不一的結節狀隆起,色暗紅或紫紅
  • 皮脂腺增生明顯,表面可見擴張的毛細血管
  • 觸之較硬,久則可能形成纖維化改變

相關文獻記載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露蜂房可用於治療皶瘤,蓋因蜂房具解毒消腫、祛風殺蟲之效。此外,歷代醫家對此病證多有論述,或歸於「酒糟鼻」、「酒皻鼻」範疇,如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酒皻鼻者,先由肺經血熱內蒸,次遇風寒外束,血瘀凝結而成」。

與現代醫學關係

皶瘤對應現代醫學中的「鼻贅型玫瑰痤瘡」(Rhinophyma),為玫瑰痤瘡最嚴重的亞型,好發於中年男性。其病理特徵為皮脂腺及結締組織過度增生,常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和慢性炎症浸潤。

在中醫辨證體系中,此病多屬血瘀痰凝證型,治療上需重視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結原則,兼清肺胃積熱。歷代醫家曾運用內服外治多種方法,包括清熱涼血方劑、活血化瘀藥物及局部外敷等治療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