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扎西達傑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扎西達傑:清代藏醫學家與其醫學貢獻
扎西達傑為清代初期藏醫北方學派之重要代表人物,其醫術造詣深厚,尤其擅長藏醫理論之詮釋與本草藥物之應用,對藏醫藥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。
醫學背景與學派淵源
藏醫北方學派形成於15世紀後期,以強巴·南傑札桑為代表人物,注重《四部醫典》中理論與實踐之結合,並擅長使用寒性藥物與溫和療法。扎西達傑承襲此學派之精髓,進一步深化對藏醫經典的解析,尤其精研《四部醫典》及《月王藥診》,並融入自身臨床心得。
重要著作《論說醫典釋難及本草》
扎西達傑所著之《論說醫典釋難及本草》為藏醫藥學重要文獻之一,內容涵蓋對《四部醫典》的解釋與補充,並系統論述藏藥之本草學知識。其書中詳述藥材之性味、功效及臨床配伍,例如:
- 紅景天(索羅瑪寶):書中強調其補氣養血、抗疲勞之效,適用於「隆」(風)疾與「培根」(痰濕)失調。
- 冬蟲夏草(雅雜滾布):記載其滋補肺腎、益精填髓之功,多用於虛勞咳喘及陽虛體弱之症。
- 藏紅花(古貢):論述其活血化瘀、解鬱安神之效,能調和「赤巴」(火)過盛所導致的熱症。
此書亦探討藏醫診斷學,如脈診、尿診之細節,並提出藥物製劑之改良方法,對後世藏藥炮製技術影響甚鉅。
學術特色與臨床貢獻
扎西達傑之醫學思想具有以下特點:
- 強調病因病機辨證:結合藏醫「三因學說」(隆、赤巴、培根),系統分析疾病成因,並針對體質差異調整療法。
- 重視藥物性味配伍:根據藏藥「六味」(甘、酸、鹹、苦、辛、澀)、「八性」(重、潤、涼、鈍、輕、糙、熱、銳)理論,完善方劑組合。
- 融合漢藏醫學知識:部分內容借鑒漢地本草學,如對黃連、當歸等藥材之應用,展現跨醫學體系之交流。
其學說不僅影響藏區醫學,亦為後世研究藏漢醫學互動提供重要線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