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乍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乍熱
病證名,出自《麻症全書》,指發熱表現具有間歇性或時段性特徵,可分為以下兩種情形:
- 數日週期性發熱:
患者發熱持續數日後,熱勢自行消退,間隔數日後再度發作,呈現週期性反覆。此類熱型多與氣血運行的盛衰節律相關,或因邪伏募原,正氣蓄力抗邪時表現為發熱,邪暫伏則熱退,待正邪再度相爭則熱復起。 - 日內時段性發熱:
一日之中,發熱時段分明,如「晨發午涼」或「午發夜止」。此與經絡氣血流注、陰陽消長有關。例如,午前陽氣初升,衛氣行於陽分,若正氣不足或邪客少陽,可致午前發熱;午後陽氣漸衰,陰氣漸盛,熱隨氣降而暫解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乍熱的病因可分為外感與內傷:
- 外感:常見於溫病初期或痧疹類疾病,如《麻症全書》所述,麻毒欲透未透時,邪鬱腠理,正邪交爭而熱作,透發後熱暫緩,毒聚再發則熱復現。
- 內傷:多因氣血陰陽失調,如陰虛內熱者,陽亢於外則發熱,遇陰時(如夜間)得陰助而熱減;或氣虛陽浮,勞則耗氣,午後陽氣漸衰,無力抗邪而熱顯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傷寒論》中「往來寒熱」與乍熱部分機理相通,均屬邪正相爭的階段性表現,但乍熱更強調熱象的「時作時止」,未必伴隨惡寒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旦慧晝安,夕加夜甚」,說明人體陽氣晝夜變化對症狀的影響,與日內乍熱的規律相呼應。
臨床鑑別要點
需區別「潮熱」(定時如潮,多屬陰虛或陽明腑實)、「壯熱」(持續高熱)等熱型。乍熱之關鍵在於「乍發乍止」的間歇性,可結合脈象(如弦數主少陽鬱熱,細數主陰虛)、舌苔(薄膩為邪鬱,少苔為陰傷)進一步辨證。
(註:本文依據中醫古籍及理論闡釋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斷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