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炸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炸腮,又稱痄腮,出自《普濟方》,為中醫病症名,屬外感熱病範疇。此症多因風熱邪毒侵襲,或溫熱時邪蘊結於少陽經脈,致使氣血壅滯,發為頤頷腫痛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自口鼻而入,首犯肺衛,繼而內傳少陽經脈。少陽主司樞機,其經脈循行繞耳過頰,邪毒鬱滯於此,則氣血受阻,發為頤腫。
- 溫毒熾盛:若患者素體陽盛,或邪毒化火,可致熱毒壅結少陽、陽明經脈,症見高熱、腮部焮腫疼痛,甚則熱毒內陷,引動肝風。
- 氣滯痰凝:少陽經氣不舒,津液輸布失司,凝而為痰,痰熱互結,加重局部腫硬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一側或雙側腮部腫脹疼痛,邊界不清,按之柔軟或有彈性,咀嚼時痛甚。
- 兼症:初起可見發熱、頭痛、惡寒等表證;熱毒壅盛者,伴高熱煩渴、咽喉腫痛,或見耳聾、睪丸腫痛(少陽與厥陰相表裏,邪毒流注厥陰所致)。
治法與方藥
-
疏風清熱,解毒散結:
- 方劑: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加減,主用黃芩、黃連清泄上焦熱毒,柴胡、連翹疏解少陽鬱熱,板藍根、馬勃解毒利咽。
- 外治:青黛散醋調敷患處,或鮮蒲公英搗爛外敷,以清熱消腫。
-
清肝瀉火,軟堅散結:
- 適用於熱毒熾盛:龍膽瀉肝湯合仙方活命飲,佐以夏枯草、牡蠣清肝散結。
-
針灸療法:
- 取穴:翳風、頰車、合谷(疏風清熱)、液門(少陽滎穴,瀉火解毒)。
- 手法:瀉法,留針15分鐘,配合點刺少商、商陽出血以泄熱。
古籍記載
《普濟方》以「炸腮」立名,後世醫家多宗「痄腮」之稱。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闡述其「由風溫偶襲少陽,經脈失和」之機,強調外治法與內服方並重。
此症與西醫學之「流行性腮腺炎」相似,然中醫辨治注重經絡氣血與整體病機,非僅以消炎為務,而貴在調暢少陽樞機,透邪外達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