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痄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痄腮,又稱腮腫、含腮瘡、蛤蟆瘟、鰻鱺瘟等,是指感受時邪疫毒,以致腮部腫脹熱痛。

痄腮發作輕者,表現為耳下腮部一側痠腫脹,或兩側齊發,按之柔軟,咀嚼食物不便;發作重者常伴有發熱畏寒、煩躁口渴、納差、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狀,但「此症永不成膿,過一候自然消散。」

發頤亦有腮部腫脹,但一般僅限於一側,如不及時治療可以化膿。頸耳部瘰歷,其腫塊大多在下頜部或耳前部,邊緣清楚,較硬,能活動,往往伴有咽喉腫痛、耳聤等。兩者均不屬本條討論範疇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風熱上犯痄腮:主要臨床表現為畏寒發熱、頭痛輕咳、耳下腮部痠痛,張口及咀嚼不便,繼之一側或兩側腮部腫脹疼痛,邊緣不清,舌苔薄白微黃,脈象浮數。

熱毒熾盛痄腮: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寒高熱、頭痛,煩躁口渴,食欲不振,或伴嘔吐,腮部漫腫,灼熱疼痛,堅硬拒按,咽喉紅腫,吞咽咀嚼不便,大便乾結,小便短赤,舌質紅,苔薄膩而黃,脈滑數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風熱上犯痄腮與熱毒熾盛痄腮:因感受風溫病毒所致,均見有腮部腫脹痠痛灼熱等症,然二者有輕重表裡之別。風熱痄腮具有明顯的畏寒發熱、頭痛輕咳、苔白或薄黃,脈浮數等風熱表證,治宜疏風散結,清熱消腫,方選銀翹散加減,外用如意金黃散塗腮腫部。熱毒熾盛痄腮較風熱上犯痄腮病情為重,除出現腮部漫腫灼熱疼痛外,並見高熱頭痛,煩躁口渴,咽喉紅腫,大便乾結,小便短赤,舌苔薄膩而黃,脈滑數等熱毒熾盛的氣分實熱證,治宜清熱解毒,軟堅消腫,方選普濟消毒飲加減,外塗如意金黃散、青黛散等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.面部》:"痄腮胃熱是其端,初起焮痛熱復寒;高腫焮紅風與熱,平腫色淡熱濕原。"

醫門補要.蛤蟆瘟》:"時行癘氣遏於膽胃二經,致耳下浮腫不堅。或由左串右,或由右串左。外宜貼清涼膏藥,內進普濟消毒飲。若化熱成膿,按癰疽治法…若耳根痰腫,至數日後,多堅大不能左右相串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