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痄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痄腮
病證名。見於《幼科金針》,又稱炸腮、腮腫、含腮瘡、蛤蟆瘟。屬中醫外感溫病範疇,相當於西醫之流行性腮腺炎。本病好發於冬春二季,多見於學齡兒童,具傳染性。
病因病機
主要因外感風溫時毒之邪,蘊結於少陽經脈。少陽經循行於耳前後,故邪毒壅滯經絡,氣血阻滯,發為腮部腫痛。若素體陽盛,或腸胃積熱,復感外邪,易致熱毒熾盛,上攻腮頜。肝膽鬱火與溫毒相搏,循經上犯,亦為重要病機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惡寒發熱、頭痛輕咳等表證。繼而一側或雙側腮部腫脹,邊緣不清,觸之有彈性,局部灼熱疼痛,張口咀嚼不利。重者腮部堅硬疼痛,伴高熱煩渴。舌質紅,苔黃,脈滑數。
變證
若熱毒熾盛,內陷厥陰,可引動肝風,症見壯熱、頭痛、項強、嘔吐,甚則神昏抽搐(相當於併發腦膜炎);若邪毒下注厥陰肝經,則見睪丸腫痛(相當於併發睪丸炎)。
證型辨治
-
溫毒在表證
- 主症:腮部腫痛輕微,伴微惡寒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消腫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減,酌加板藍根、夏枯草、連翹。
-
熱毒蘊結證
- 主症:腮部腫硬疼痛,高熱煩渴,咽痛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軟堅散結。
- 方藥:普濟消毒飲為主,熱盛加石膏、知母;腫甚加昆布、海藻。
-
邪陷心肝證
- 主症:腮腫未消而見神昏譫語、抽搐,舌絳,脈弦數。
- 治法:涼營瀉火,息風開竅。
- 方藥:羚角鈎藤湯合清瘟敗毒飲加減,神昏加安宮牛黃丸。
-
毒竄睾腹證
- 主症:腮部腫痛緩解後,睪丸腫痛或少腹疼痛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,活血止痛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配橘核、荔枝核、川楝子。
外治法
- 如意金黃散醋調外敷。
- 青黛散加冰片少許,蜂蜜調塗患處。
- 鮮蒲公英、馬齒莧搗爛外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