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痄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痄腮的症狀及臨床表現

痄腮,又稱腮腫、含腮瘡、蛤蟆瘟、鰻鱺瘟等,是指感受時邪疫毒,導致腮部腫脹熱痛的疾病。

痄腮發作輕者,主要表現為耳下腮部一側痠腫脹,或兩側同時發作,按壓時柔軟,且咀嚼食物不便。發作較重者通常伴隨發熱畏寒、煩躁口渴、食慾減退、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狀,但痄腮症狀通常都會在一段時間後自然消散。

另外,發頤也會引起腮部腫脹,但一般只發生在一側,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化膿。頸耳部淋巴結疾病,腫塊大多在下頜部或耳前部,邊緣清楚,有一定硬度,且可移動,常伴有咽喉疼痛、耳聽力下降等症狀。這兩種疾病均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疇。

常見證候

風熱上犯痄腮:主要臨床表現為畏寒發熱、頭痛輕咳、耳下腮部痠痛,張口及咀嚼不便,之後出現一側或兩側腮部腫脹疼痛,邊緣不清,舌苔薄白微黃,脈搏浮且數。

熱毒熾盛痄腮: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寒高熱、頭痛,煩躁口渴,食慾不振,或伴有嘔吐,腮部腫脹灼熱疼痛,堅硬且抵押,咽喉紅腫,吞嚥和咀嚼困難,大便幹結,小便顏色偏紅,舌頭紅腫,舌苔薄膩且帶黃色,脈搏滑且數。

鑒別分析

風熱上犯痄腮與熱毒熾盛痄腮:由於感染了風熱病毒所致,這兩種痄腮都會表現出腮部腫脹、痠痛和灼熱等症狀,但它們之間有輕重病情的區別。風熱痄腮主要表現為明顯的畏寒發熱、頭痛輕咳、舌苔白色或微黃,脈搏浮數等風熱表現,治療應該以疏風散結、清熱消腫為主,可以選用銀翹散加減方劑,外用如意金黃散塗抹在腮腫部位。熱毒熾盛痄腮相對於風熱上犯痄腮病情較嚴重,除了出現腮部腫脹、灼熱疼痛之外,還有高熱頭痛、煩躁口渴、咽喉紅腫、大便幹結、小便偏紅、舌苔薄膩且黃,脈搏滑且數等實熱證的表現,治療應該以清熱解毒、軟堅消腫為主,可以選用普濟消毒飲加減方劑,外塗如意金黃散或青黛散等。

文獻引用

《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.面部》中記載:"痄腮胃熱是其端,初起焮痛熱復寒;高腫焮紅風與熱,平腫色淡熱濕原。"

《醫門補要.蛤蟆瘟》中記載:"時行癘氣遏於膽胃二經,致耳下腫脹不堅。或由左串右,或由右串左。外宜貼清涼膏藥,內服普濟消毒飲。若化熱成膿,則按癰疽治療法...若耳根黏液腫脹,數日後多變得堅硬,不能左右移動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