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翟良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翟良(1604年-1688年),字玉華,號澹逸,明末清初著名醫家,山東益都人。翟良出身儒門,早年隨父宦遊四方,因自身體弱多病,屢經醫治而癒,遂潛心鑽研醫藥,終成一代大家。其學術融貫古今,尤精於脈學、痘科與經絡理論,臨床驗效卓著,於順治年間曾應召入京,然仕途不順,返歸故里專注著述與醫事。

學術貢獻與著述

  1. 《脈訣匯辨說統》
    此書為翟良脈學代表作,系統整理歷代脈診精要,強調「脈以氣血為本,陰陽為綱」,並結合臨床實證,辨明浮、沉、遲、數等二十八脈象之微旨。書中提出「脈應四時」,主張脈診需結合時令與體質,體現中醫整體觀。
  2. 《痘科類編釋意》
    針對當時痘疹(天花)流行,翟良彙整前人痘科理論,分述痘疹病程、辨證與治法。書中重視「氣血調和」於痘疹預後的關鍵作用,提倡「透毒外出」與「扶正固表」並行,方藥多取《萬密齋痘疹心法》之長,並附個人臨床心得以釋疑。
  3. 《經絡匯編》
    以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為綱,詳述經脈循行、主病及針灸配穴之道。翟良提出「經絡為藥性之歸徑」,闡釋藥物歸經理論與針藥結合之應用,如黃芪入脾肺經以補氣、柴胡入少陽以疏肝,影響後世對引經報使學說的理解。
  4. 未刊著作與佚失
    《藥性對答》等書未見傳世,據地方誌記載,其內容多論藥性寒熱升降與配伍禁忌,可能承襲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之框架,惜散佚無考。

學術特色

翟良治學注重「由博返約」,主張醫者當「溯經典而通臨證」。其脈學承襲《內經》《難經》,卻不拘泥古籍,擅長從複雜脈象中析出病機關鍵;痘科治療則融合溫補與清解,反映明末清初中醫面對熱病之辯證思維。其經絡理論更強調「氣血流通為治病之基」,與同期醫家傅山「氣血調和」學說互有呼應,展現時代學術共性。

翟良之著述對清初山東醫派影響深遠,尤以《痘科類編釋意》為後世醫家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所參酌,彰顯其承先啟後之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