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粘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粘汗
粘汗,又稱「油汗」,為中醫學中描述汗液性狀的特殊證候名詞。其特徵為汗出時質地黏膩,觸感油滑,常伴隨體表濕滯感,與常人之清稀汗液有異。此症多與體內津液代謝失常、濕濁內蘊相關,屬中醫「汗證」範疇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1. 濕熱鬱蒸
    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或外感暑濕之邪,濕熱內蘊,蒸騰津液外泄。此時汗出黏濁,色偏黃,可伴見口苦、脘悶、舌苔黃膩等症,屬「陽明濕熱」或「三焦濕阻」之象。
  2. 脾虛濕盛
    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水濕不化,積聚成濁,隨汗外溢。此類汗黏而冷,易於勞累後加重,兼見食欲不振、肢體困重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緩。
  3. 痰濁內阻
    痰濕質素盛者,痰濁阻遏氣機,汗孔開闔失司,津液輸布失常,汗液混雜痰濕而黏滯。常見於肥胖之人,痰多胸悶,汗出如油,舌苔白滑厚膩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津液淖澤,注於皮膚,是為汗」,揭示汗為津液所化,其性狀異常反映內在津液失衡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論汗證時,強調「黏汗多因濕濁擾」,指出濕邪黏滯的特性可影響汗質,與外感或內傷相關。

與其他汗證鑑別

  • 自汗:汗出稀清,多屬氣虛衛陽不固。
  • 盜汗:睡中汗出,醒後即止,多為陰虛內熱。
  • 戰汗:外感病中邪正交爭而驟然汗出,屬疾病轉歸之兆。
    粘汗則以質地黏膩為標誌,與濕、熱、痰等病理因素密切相關。

附:古籍記載參考

《張氏醫通》云:「油汗黏衣,此濕熱薰蒸而然。」意指濕熱膠結,黏濁之氣外透肌表,可佐證粘汗之病機。此類記載豐富了中醫對汗液異常的辨證體系,臨床需結合四診進一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