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粘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粘膝

病證名,指髖關節脫位後,患肢因筋骨錯位而呈現屈曲、內收、內旋之畸形狀態,且膝部緊貼健側大腿內側,難以外展分離,形如粘連,故稱「粘膝」。此證首載於明代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六,屬「胯骨出」(髖關節脫位)之典型表現,多因跌撲、墜挫等外傷致使髖臼與股骨頭脫離原位所致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1. 氣血瘀滯:關節脫位後,局部經脈受阻,氣血壅塞,絡脈損傷,遂見腫脹劇痛,屈伸不利。
  2. 筋骨錯絡:髖關節結構異常,股骨頭脫離髖臼,牽拉周圍筋腱,致患肢內收內旋,黏著難移。
  3. 肝腎影響: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腎虧虛者,筋絡弛縱,易因外力而脫臼,且復位後恢復較緩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體位畸形:患側下肢縮短,膝部向內側緊靠健肢,呈「粘膝」狀,足尖抵對側足背(稱「足心內向」)。
  • 功能障礙:髖部活動受限,無法伸直或外展,被動移動時痛勢加劇。
  • 局部徵象:髖後方可觸及異位之股骨頭,臀襞(臀部皺褶)較健側上移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胯骨(髖骨)若出,則髀股扭曲,膝黏貼而不能開。」強調脫位後肢體拘攣之特點。此證須與「不粘膝」(髖關節前脫位)鑒別,後者患肢外展、外旋,膝部遠離中線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以手法復位為主,配合活血化瘀、續筋接骨之藥外敷內服,如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正骨紫金丹」。復位後需固定患肢,靜養氣血,待筋絡得續,則關節可漸復常態。

(註:此條與「胯骨出」「大腿根出臼」等證互参,均屬髖關節脫位範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