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壁泥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壁泥風
壁泥風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癧風」之一類,特徵為患處皮膚呈現白色泥土狀附著物,見載於明代沈之問《解圍元藪》卷一。此症多因風毒濕熱蘊結肌膚,或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所致,其病理與「癘風」(即麻風病)相關,故古籍常歸於癘風門下論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壁泥風之發病與外感風濕毒邪、內傷情志或飲食勞倦有關。風邪挾濕,鬱久化熱,濕熱蒸騰於肌表,氣血運行不暢,痰濁凝滯,故皮膚出現白色如泥垢之狀。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脾二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運化水濕,二者功能失調則濕濁外泛。
臨床表現
患者皮膚可見局部或廣泛性白色斑塊,表面粗糙如泥垢,或伴輕微鱗屑,觸之厚膩,多無痛癢,然久病者可見肌膚麻木、氣血虧虛之象。此症與現代醫學所述某些皮膚角化症或色素脫失性疾病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氣血盛衰與邪正關係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治療壁泥風,多以祛風除濕、解毒通絡為法。若屬風濕偏盛者,可用《醫宗金鑒》之 消風散 加減,配伍蒼朮、白鮮皮以燥濕;若濕熱蘊結,則選 萆薢滲濕湯 清利濕熱;久病氣血瘀滯者,可佐以 桃紅四物湯 活血化瘀。外治方面,可選用祛風殺蟲之藥如苦參、蛇床子煎湯外洗,或以青黛散調敷患處。
古籍考據
《解圍元藪》將壁泥風歸於「癘風」範疇,指出其與大風、癩病等皆屬風毒深重之疾,強調「風客經脈,敗壞皮肉」之病機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類似症狀,認為需辨明寒熱虛實,不可一味攻伐。
壁泥風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思想,雖外症相似,然因體質、病機不同,用藥亦異,此為臨證關鍵所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