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胛中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胛中間

經外穴名,出自《肘後備急方》,為古代治療精神異常症狀的灸療穴位之一。原文記載:「狂走斫刺人,或欲自殺,罵詈不息,稱鬼語者,灸兩口吻頭赤肉際各一壯;又灸兩肘屈中五壯,又灸背胛中間三壯,三日極灸三。」此處所述「背胛中間」位於肩胛骨區域,後世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進一步明確其定位,在肩胛骨岡下窩,即肩胛骨外側、上方與下方三角交會之中點處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  1. 穴位特性

    • 背胛中間屬經外奇穴,未歸入正經,但臨床多用於情志病症的調理。其位置鄰近足太陽膀胱經及手太陽小腸經所過之處,與「天宗」「秉風」等穴相呼應,故能調節經氣、疏泄陽熱。
    • 中醫認為,癲狂症多與「痰火擾神」「肝鬱化火」相關,此穴施灸可助引火下行、開竅醒神。
  2. 主治功效

    • 主要用於癲狂、精神躁動、言語錯亂等情志失調症狀,亦可能緩解肩背氣血壅滯所致的局部痠痛。
    • 結合古籍記載,此穴常與「肘屈中」(疑為曲池或尺澤附近)、「口吻頭赤肉際」(似與「地倉」或「承漿」相關)配伍,形成一組鎮靜安神的灸法方案。
  3. 操作手法

    • 傳統以艾炷灸3壯為度,現代臨床亦可配合針刺,但需注意肩胛骨下肌肉層次,避免深刺傷及胸膜。

與經絡的關聯

背胛中間雖為奇穴,但其區域與膀胱經小腸經循行密切:

  • 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絡腎屬膀胱,灸此穴可間接調節水液代謝,化解痰濁上蒙之病機。
  • 小腸經絡心,心主神明,刺激此處可能通過經別影響心神,達到安神定志之效。

此穴體現中醫「就近取穴」與「以痛為腧」的治療思路,尤其適合實熱證型的精神躁動。後世針灸學對其機理雖未深入探討,然其臨床價值仍存於古籍經驗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