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爆骨搜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爆骨搜牙

病名
爆骨搜牙為中醫口腔病症之一,主要表現為牙床紅腫劇痛,伴隨口中灼熱、痰涎增多等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醫家鄭梅澗所著之《重樓玉鑰》,其描述為:「牙匡之上,逐齒紅腫,骨中極痛不可忍者,名爆骨搜牙。」意指牙齦及牙周組織因熱毒壅滯,導致局部氣血瘀阻,發為紅腫熱痛,疼痛劇烈,甚至影響咀嚼及言語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胃火上炎、熱毒熾盛所致。中醫認為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皆可導致胃火內蘊,循經上攻齒齦,燔灼血肉,發為腫痛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氣,或體內陰虛火旺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牙齦紅腫高起,觸之疼痛劇烈,甚則蔓延至頰腮,患處或有膿液形成。
  2. 全身症狀:或伴口臭、口乾、口中灼熱感,舌紅苔黃,脈象洪數。
  3. 痰熱徵象:因火熱煉液成痰,患者可能出現痰涎黏稠、難以咯出等現象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瀉火解毒:以清胃瀉火、涼血消腫為主,常用方劑如紫地湯(紫荊皮、地骨皮等加減),或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等)加減。
    • 痰熱兼治:若痰涎壅盛,可佐以化痰之品,如貝母、瓜蔞等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刺絡排膿:若局部膿成,可用刀針於高腫處挑破,引邪外泄,緩解疼痛。
    • 吹藥療法:外吹冰硼散(冰片、硼砂、玄明粉等)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
相關鑑別
爆骨搜牙需與以下病症區分:

  • 牙癰:亦屬牙齦腫痛,但多局限於單一牙齦,膿成後易潰破。
  • 骨槽風:病情較重,除牙齦腫痛外,伴頜骨腐壞,病程纏綿難癒。

古籍參考
除《重樓玉鑰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鑑》等亦對類似症候有所論述,可互參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