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譫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譫妄
譫妄,又稱「儼妄」,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神志不清、言語錯亂、妄見妄聞的一種病證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「歲水太過,……民病身熱煩心躁悸,陰厥上下中寒,譫妄心痛。」說明其發病與五運六氣失常及人體陰陽失衡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譫妄之證,多因陽熱亢盛、氣血不足,或痰濁蒙蔽所致。其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實熱擾神:
外感熱邪,或內生火熱,陽熱熾盛,上擾神明,致使心神失守。此類患者常見高熱、煩躁、大便不通、腹脹滿等陽明腑實證候。《傷寒論》所載陽明病「譫語」,即屬此類。 - 痰濁蒙竅:
痰濕內生,或痰熱互結,上蒙清竅,阻礙心神,致神識昏亂。此型常見於痰飲體質或久病痰濕內蘊者,可兼見胸悶嘔惡、舌苔厚膩等症。 - 氣血虧虛:
氣血不足,心神失養,甚則虛陽浮越,擾亂神明。此類患者多伴隨面色蒼白、心悸不寧、夜寐不安等症狀。 - 陰虛陽亢:
陰精虧耗,虛火內熾,擾動心神,亦可致譫妄。此類患者常見口乾舌燥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臨床辨證
譫妄之證,須辨其虛實寒熱:
- 實證譫妄:
多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痰火,症見高熱煩躁、面赤氣粗、語言錯亂、大便不通,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洪數或滑數。 - 虛證譫妄:
多見於久病體虛或氣血不足者,症見神識恍惚、言語低微、面色蒼白、心悸不寧,舌淡,脈細弱或虛數。 - 痰證譫妄:
常見神識昏蒙、言語不清、喉中痰鳴,舌苔厚膩,脈滑。
治法方藥
依證型不同,治法各異:
- 實熱譫妄:
宜清熱瀉火,通腑泄熱,方用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或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。 - 痰濁譫妄:
宜化痰開竅,方用滌痰湯(《濟生方》)或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。神昏較甚者,可加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。 - 氣血虛弱譫妄:
宜補益氣血,安神定志,方用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或天王補心丹(《攝生秘剖》)。 - 陰虛陽亢譫妄:
宜滋陰降火,鎮心安神,方用黃連阿膠湯(《傷寒論》)或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鑑》)。
此外,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中的清神湯、《太平聖惠方》中的平補鎮心丹,亦可用於虛病或痰病所致譫妄,具有寧心安神、調和陰陽之效。
相關概念
在中醫學中,譫妄與譫語(神志不清而多言妄語)、鄭聲(語言重複,聲音低弱,屬虛證)、狂躁(罵詈不避親疏,行為亢奮)等證候有所區別。譫妄更偏向於神志障礙與知覺異常的綜合表現,其病機與心、腦關係密切,亦涉及肝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。
歷代醫家對譫妄多有闡述,如《傷寒論》詳述陽明病譫語與熱入血室譫妄之異同;《溫病條辨》則指出熱邪內陷心包,亦可致譫妄神昏,並提出清營泄熱、開竅醒神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