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譫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譫言(讝語)
譫言,又稱「讝語」,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於神識昏亂或意識不清時,不自主地胡言亂語。《傷寒論》中稱作「讝語」,《素問·熱論》亦有記載:「兩感於寒,……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,身熱,不欲食,譫言。」可見此證主要與熱邪內擾、心神失守相關。
病因病機
譫言多因邪熱熾盛,擾亂心神所致,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中熱邪壅盛之證。根據中醫理論,其主要病機包含以下幾類:
- 陽明熱盛: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,邪熱亢盛時,熱擾心神,可能出現高熱、煩躁譫語,並伴見腹滿、便秘等症。《傷寒論》中有言:「陽明病,譫語,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」說明胃熱燥結、腑實不通,可致神昏妄言。
- 熱入心包:溫病學派認為,溫邪上受,逆傳心包,使心神被蒙蔽,亦可見譫妄躁擾、神昏譫語,常見於熱病重症,如暑溫、溫毒等證。
- 痰熱蒙蔽清竅:痰濕與熱邪相搏,上擾心神,可見神識昏蒙、語言錯亂,或伴有痰鳴氣促之象,多見於中風、癲狂等證。
- 血熱擾神:婦人熱入血室,或溫病熱入營血,亦可能見譫語妄言,此乃血分熱盛、心神被擾所致。
臨床辨證
譫言之證,需結合脈象、舌象及其他兼症進行辨證:
- 陽明腑實譫語:高熱、便秘、腹滿硬痛、舌紅苔黃燥、脈沉實有力,治宜瀉熱通腑,方用承氣類湯劑。
- 熱入心包譫語:高熱神昏、舌絳無苔、脈細數,甚或四肢厥冷,治宜清營涼血、開竅醒神,方如清營湯、安宮牛黃丸等。
- 痰熱譫語:神志昏糊、喉中痰鳴、苔黃膩、脈滑數,治宜清熱化痰開竅,方用黃連溫膽湯、至寶丹等。
- 血熱譫語:婦人經期發熱、神昏譫妄,或熱病血分證候,舌深絳,宜涼血散瘀,方用犀角地黃湯。
相關古籍記載
- 《傷寒論》:「傷寒若吐、若下後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,微者但發熱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」
- 《溫病條辨》: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……神昏譫語,舌謇肢厥。」
綜上所述,譫言為中醫神志異常證候之一,其病因多與邪熱熾盛、痰瘀內阻、血熱擾神等相關,臨床需細辨病機,方可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