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譫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譫語(讝語)
中醫證候名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,指患者神志昏亂時胡言亂語、聲高氣粗的症候。此證多因邪熱熾盛、擾亂心神所致,屬實證範疇,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之重症階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明腑實
    邪熱內傳陽明,與腸中糟粕結為燥屎,濁熱上擾心神。《傷寒論》載:「陽明病,讝語……胃中燥,大便必硬。」此類譫語多伴見腹滿硬痛、潮熱、手足濈然汗出等症。
  2. 熱入心包
    溫病熱邪深陷營血,內閉心包,患者可見譫妄躁擾、舌絳無苔,甚則神昏譫語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邪入心包,舌謇肢厥」。
  3. 痰熱擾神
    痰濁與熱邪膠結,蒙蔽心竅,發為譫語,常見痰涎壅盛、喉中漉漉有聲,脈滑數。
  4. 瘀血攻心
    瘀熱互結,阻滯心脈,神明失守,症見譫語如狂、面色黧黑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語言表現:語無倫次,內容荒誕,或重複固定詞句,聲高氣急。
  • 神志狀態:輕者意識朦朧,重者完全昏迷,多伴見煩躁不安。
  • 兼症:發熱、面赤、便秘、尿赤,或見抽搐、肢厥,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鄭聲:同屬神志異常,但鄭聲言語低微、重複瑣碎,屬虛證,多因心氣大傷、神不守舍。
  • 獨語:清醒時自言自語,見於癲證或心脾兩虛,與譫語之昏蒙有別。

經典論述

《傷寒論》列譫語為陽明病主症之一,如:「發汗多,若重發汗者,亡其陽,譫語,脈短者死。」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其病位輕重,如《醫宗金鑑》謂:「譫妄狂亂,陽邪盛極,瘀血、痰熱皆可致之。」
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熱、痰、瘀等病邪性質,對證用藥,如承氣湯類瀉熱通腑、清營湯透熱轉氣,或犀角地黃湯涼血化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