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瞻視昏渺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瞻視昏渺症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雙目外觀雖無明顯異常,然視物模糊不清,如隔薄霧,或見眼前昏花朦朧之症。此證首載於明末醫家傅仁宇所撰之《審視瑤函》,亦稱「視瞻昏渺證」,多因臟腑氣血失調,或外邪內傷上擾清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學認為,目為肝之竅,受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承而能視。瞻視昏渺症之發病,多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1. 肝腎陰虛: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目失濡養,神光衰微,致視物昏蒙。
  2. 脾虛濕泛:脾胃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上蒙清竅,則視瞻有色、如煙如霧。
  3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久病入絡,氣血瘀滯於目絡,玄府閉塞,神光不得發越。
  4. 心脾兩虛:思慮勞倦傷及心脾,氣血化生不足,目失所養而昏渺。

臨床表現
患者自覺視物模糊,或覺眼前似有黑影浮動,或視物變形、色澤暗淡,然眼部外觀無紅腫疼痛。可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(肝腎不足證);胸悶納呆、苔膩(脾虛濕盛證);或面色萎黃、心悸失眠(心脾兩虛證)等全身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陰虛型:視物昏花,眼乾澀,兼見眩暈耳鳴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2. 脾虛濕阻型:視瞻昏渺如霧露中視,脘痞納差,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。
  3. 氣血瘀滯型:視物變形或眼前固定暗影,舌暗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原則
以調和臟腑、疏通目絡為主,依證型不同而施治:

  • 肝腎陰虛: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加減。
  • 脾虛濕盛:健脾滲濕,選用參苓白朮散合二陳湯化裁。
  • 氣滯血瘀:理氣活血,以血府逐瘀湯或通竅活血湯為主方。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「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」、「早期白內障」等疾病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辨證,通過調理內在失衡以改善目疾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目不拘於目」,需結合全身證候細審病機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