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戰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戰汗
證名。外感熱病病程中,突發全身戰慄,繼而大汗淋漓之證候,首載於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雜醫科》。此證乃正邪交爭之劇烈表現,其轉歸關鍵在於正氣盛衰:若正氣充盛,則汗出後邪隨汗解,病趨向癒,如《廣溫熱論·戰汗》所云:「溫證不論初起未傳,俱以戰汗為佳兆。以戰則邪正相爭,汗則正逐邪出。」
然臨床亦見三類逆候:
- 正不勝邪:交爭雖劇,然汗不得出,此因中氣虛餒,無力升發透邪,如《溫疫論補注·戰汗》指出:「但戰而不汗者危,以中氣虧微,但能降陷,不能升發也。」
- 邪盛正虛:雖汗出而身熱不退,正氣未能一舉驅邪,須待正氣漸復,停一二日後再戰方解(見《溫熱經緯·葉香岩外感溫熱篇》)。
- 氣隨汗脫:戰汗後見脈急疾、躁擾不寐、膚冷汗出等症,此為正氣驟泄之危候(同出《溫熱經緯》)。
病機深析
戰汗多發於溫病氣分階段,或傷寒少陽病轉樞之際。其戰慄為陽氣動員,奮力抗邪;汗出乃營衛通調,腠理開泄之象。從六經論,可涉少陽樞機不利;從衛氣營血論,則屬氣分邪正交爭。若見戰汗反復,多因邪伏膜原,或兼痰濕瘀阻,致正氣纏鬥難解。
古籍延伸
《傷寒論》雖未直言戰汗,然「戰而汗出解者」之述(見太陽病篇),實為此證雛形。後世溫病學派更闡明其於熱病之特殊性,強調「戰汗」與「自汗」「盜汗」之異,後二者多屬虛證或雜病,而戰汗必兼外感邪正相搏之特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